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朝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朝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
宁古塔是每个清朝犯人的“梦魇”之地,其实,它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这里汇聚着清朝时期,被流放至关外的犯人们。后来,这里设置了宁古塔将军,是吉林将军的前身。而位于边远地带的宁古塔,环境则非常恶劣,甚至,寸草不生,五谷不长,非常适合犯人来此“改造”。
宁古塔在满语中,是“六个”的意思,相传,古时的宁古塔是被“六个”兄弟各占一方,因此得名。宁古塔历史悠久,曾是金国的国都,也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更是清朝北方的重镇。宁古塔将军在此常年驻扎,他们之前驻扎在黑龙江海林市一带,后来,迁到宁安市地区。
并且,在在康熙时期,他们又迁回吉林乌拉地,因此,宁古塔将军也变成了吉林将军。宁古塔驻地搬迁到了吉林,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宁古塔成了大清控制黑龙江流域的关键基地,不仅保护和管辖了整个黑龙江区域,而且,还负责向区域内居民收取贡品,因此,在这驻扎了大量的清兵保卫此地。
当时,满洲八旗子弟中,主要分为三类人。最低的是“阿哈”,地位等同于奴隶,而“旗丁”是地位最高的,等同于贵族。介于二者之间的人士,被称为“披甲人”。这其中,不少披甲人则在宁古塔驻守。披甲人成员很复杂,大多是来自归顺后金的东北部落成员,这里汇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士。
宁古塔这蛮夷之地,披甲人为了生存只好收起“纤弱”的一面,纷纷展示出超凡的战斗力,也因此,他们被称为“野人”。这些人虽然身份地位不高,但相比押解至此的犯人堪称“民兵”。他们虽不是东北地区上层统治者,但他们却有权直接管辖宁古塔的犯人。所以,披甲人的日常生活也被宁古塔犯人所“服侍”。
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毕竟,这些人要为大清守住北方防线,在苦寒之地辛苦度日。所以,当权者对于披甲人奴役犯人的情况,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要给披甲人一些“福利”,这样才能稳定军心。
由于,宁古塔地广人稀,为了增加这里的建设,清朝政府通常把那些犯人押解到此处为奴,做兵役和苦役。可是,一旦发配到此,生死在天,因为,这里非常艰苦,只有生存能力强的人,才有机会活下。而那些生存能力较弱的人,用不了多久就死掉了。
其实,暂且不说这些犯人承受着远离家乡的疾苦,这里的苦寒也是很多人受不了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湿寒天气,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一般人是很难熬过冬天的。那些被流放的关内人,在“犯事”前大多是养尊处优的贵公子或者是皇亲国戚,又怎能忍受这份严寒,所以,不少人一到宁古塔就倒下了。
犯人流放此处后,一般都是去做苦力,在这开荒种粮,挖山凿洞,修桥铺路,每天都在经受高体力运动,在加上,平时没吃没穿,很多人只能拿个窝棚取暖,生活非常辛苦。清朝被流放的一位学者吴兆骞曾描述过这里的生活: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就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没有一丝一毫的休息时间。
宁古塔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人迹罕至,气候恶劣,这里除了发配至此的犯人,压根儿看不到人影。到处都是沼泽、野兽、森林,就算跑也跑不了,非常容易被野兽围攻,在森林里迷路。所以,到了宁古塔,也等同被判了死刑,除非皇帝赦免了你,才有机会到回乡。
宁古塔非常偏远,一路上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很多人还未到地就死了。清朝文人方拱干曾说:“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宁古塔的可怕不言而喻。清朝在东北的流放地很多,起初,犯人都被押解到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
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区是宁古塔,仅清朝顺治年间,因文字狱获罪的就有数千罪犯,都被流放到了宁古塔,不少冤魂葬身于此。
可以说,无论是宁古塔还是清朝其它地方的监狱,都是封建社会的残余,都是为了维护当局利益而漠视人权的存在。他们不仅仅是惩治犯人,而是剥夺了人权,用一种极端的手段来侮辱犯人。随着封建王朝被颠覆,这些残余糟粕,也逐步在历史的舞台上彻底消失了。
历史以残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选择,流人们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文化的启蒙,并延续了绵绵不绝的灵脉。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参考资料:
【《宁古塔纪略》、《流放者的土地》、《研堂见闻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