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街道建筑
南那村和北那村距市区西北约8公里,同属谷旦镇政府管辖。
走进南、北那村,虽然你会感觉街道有些残破,但一座座高大门户,一条条阶条青石,一块块铺路青砖,难以掩盖它曾经的辉煌,悠久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扑面而来。
村中保存的碑首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冯敏昌编写的《孟县志·金石》中收录的两块元代石碑中就出现了这两个村的名字,就已说明,南那村和北那村是孟州两个古老村庄,至少在元代已建村:
其一: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奉训大夫孟州知州李公德政之碑》,孟州学正宁楫撰。立碑人为:前提领王用知事杨仁宏等,在该碑碑阴还记录有同他们一起立碑的人员名单中有:“那罗村孔囗、潘坚;官庄村王全、囗囗、张林”。
其二:大德七年(1303年)《河阳县那罗村造石狮题识 》碑,原存禹寺村汤王庙,今不存。其碑中有:“峕大元大德七年岁次祭卯丁未,河阳县北那罗村罗那头囗邵兴孙男邵四,用石钱参拾贯”。
这两块石碑说明,元朝时,南那村和北那村是同一个村,称那罗村,元代后期分为了两个村:南那罗村和北那罗村。也可能那罗村原本就是两个村的总称,只不过按方位又习惯称南北那罗村。
众所周知,元代许多村庄是由宋金时期遗留下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那罗村建村的历史应比元代更久远一些。
明正德年间《怀庆府志·孟县乡村》记载:“太平乡,凡八里所管三十九村,永康里那罗村。”
清康熙年间,在乔腾凤编写的《孟县志·村镇》名单中,村名有了改变:“太平乡西北路永康里那那沟村”;到了乾隆年间,在冯敏昌篇写的《孟县志·村镇》名单中,村名再次有了改变,其记载:“太平乡永康里西北路南那那村和北那那村。”并分为两个村。
民国《孟县志》记载中改为:“属三区那那乡”;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仍属三区,把关窑村合并过来后改称那那沟乡;新中国成立之后改为三区西罗乡;1956年归属禹寺乡;1958年改属谷旦公社,分别建立南那大队和北那大队,两村村名才固定下来;1983年冬改社为乡,后又改乡为镇,大队改为村委村。
二
精美的建筑构件--雀替
关于南那村和北那村村名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唐时有人在此地的长沟边修建一座哪吒寺,当地人因谐韵,一般俗称为那那寺,称长沟为那那沟。明初,郑、赵二姓由山西洪洞迁寺前那那沟南北建村,故名南那那村和北那那村,简称南那村和北那村。
这个传说可能是今人“望文生意”杜撰出来的,不过为了令人信服,显得更真实,就与历史上和神话中的某位人物联系到一起,这里是把哪吒联系了进来。
通过以上的史料,我们知道南那村和北那村至少在明代之前已存在,当时称那罗村,或者称南那罗村和北那罗村。所以说,在明代时因哪吒寺谐音而来南那村、北那村和那那沟等名字的民间故事,也只能是传说。
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尊法力无边、神通广大、驱邪除魔的儿童战神,民间多尊称三太子。但这位长着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手握火尖枪的神童实际上却是古波斯教护法神“努扎尔”和佛教护法神“那咤”的综合体,元代后期被中国道教改造过来,合而为一,成为了道教的护法神。
哪吒最终定型是在元代宗教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之中,在这部作品中,关于哪吒的传说和哪吒的所有法术和装备全部到位。之后,哪吒的形象开始活跃于明代神魔系列小说名著《封神演义》、《西游记》、《南游记》等多部古典文学作品之中,当然我们最熟知的还是“哪吒闹海”和“莲花化身”。
《辞海》中对哪吒有一个权威性的解释:“哪”指“傩”,本意是驱邪祛疫,鬼神之偶像;“吒”字为正义,咤(异写)即 叱 吒,指叱吓邪恶之意,万邪诸恶之克星。象征叱怒也,形容脾气火爆易怒、嫉恶如仇;二字合一即以傩叱祓禳妖魔鬼怪,有毫无阻档之威力与战无不胜之意义,此神名叱咤风云,乃惊天地泣鬼神之声,代表至高无上的神威,有毁世之力。
由于哪吒成为了中国的儒释道三教护法神,因此也得享各地华人普遍崇拜与信仰。宋代之后,全国各地修建的哪吒神庙有200多座,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如果唐代孟州那那沟就建有哪吒庙的民间传说是真的,那么这个哪吒庙也应是中国最早的哪吒庙之一。
三
中原地区四合院
抛开哪吒寺的民间传说,那罗村村名的来源可能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但目前只能是可能。
其一:因本地曾有一座佛教寺院---那罗寺。
“那罗”是外来词,属于印度的梵语用词,来源于佛教,意为捔力戏,汉译为力量强大。我们最熟知的一位佛教菩萨名曰紧那罗神,天龙八部之一,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全国各地到处都修建有那罗寺庙。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不论是现在的南那村、北那村、那那沟这三个地名,以及历史上的曾用名的那罗村、那那村、南那罗村和北那罗村等村名似乎与我们当地常见的村名、地名不那么协调,让人读出来总有点拗口,听起来也有些别扭,让人有些诧异和疑惑的原因。
翻阅孟州历史,你就会发现,宋金元时期,佛道两教的信仰占据着主要地位,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寺院建筑几乎遍布孟州各村。孟州各类方志中记载的宋代佛道建筑就达几十座,金元时期的佛道建筑达上百座。目前,孟州保存下来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也多为金元时期创建,如国保单位元代的显圣王庙,省保单位金代的圣佛寺和元代的岳云宫等。
是否此地在宋代之前建有一座那罗寺,后来有人依寺居住建村并以此成为村名呢?因为这也是中国村名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孟州的方志中并没有记载有这么一座寺院,因此存疑。
其二:因金元时期的屯田,少数民族聚集建村而来。
孟州一地自宋靖康元年(1127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约250年间,分别归属金朝和元朝。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立国,国号金。1125年灭辽国,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北宋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二日,即公元1127年1月16日,宋钦宗赵恒脱下龙袍,走出开封城向金军投降,北宋灭亡。1130年,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从此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归入金朝。
据《金史》记载“天会四年(1125年)十一月,撒剌荅破天井关,复破步兵于孔子庙南,进逼河阳,破宋兵万人,降其城。宗翰攻怀州,克之。娄室兵至,渡河,遂逼西京。”、“娄室至泽州,突合速、沃鲁以五百骑为前驱,往招河阳。先据黄河津,宋兵万余背水阵,进击败之,皆挤于水,遂降河阳。”这说明,早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至1125年),孟州就已被金军占领。
沁阳市西向镇东向村有一块金大定二年(1162年)《东向佛堂铭记碑》,其记载了自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至金世宗大定二年的54年间怀孟大地,在金朝统治之下的状况:北宋灭亡后,怀州地区成为大金国南怀州,隶河北西路,金朝把发展农业做为军事扩张的基础,对汉族、契丹族实行有别于女真族的土地制度,大量内迁女真人在怀州屯田建村,疯狂剥削。
孟州与怀州的情况应基本一致。金人延用宋代行政建置,孟州府管辖河阳县、温县、济源县和轵城县,其境内也迁居了大量随军内迁的女真族等其它少数民族人员,他们不仅在孟州任行政官员,还因屯田建村。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因水患,孟州防御使么公把孟州城由下孟州迁至上孟州。
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灭亡。孟州在结束了百余年金朝女真天族的统治之后,又归入了元朝蒙古族的统治之下。
元朝(1271年—1368年 ),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蒙古孛儿只斤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
《元史》记载:“太祖(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命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人循太行,南取怀、孟等州而还。”、“太宗(宪宗蒙哥)四年(1245年)正月戊子,帝由白坡渡河。”、“肖乃台与蒙古不花狥河北、怀、孟。”
蒙古族人以游牧为主,食物以肉类和奶类为主。由于怀州、孟州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宜牧草生长,元政府就颁布法令,把怀孟等地变为牧场,一是为蒙古大军培育良马,二是放牧牛羊,供蒙古贵族享用。《元史》记载:怀、孟一地,只准放牧,严禁进行农耕稼穑,有违者惩罚。但合并战争结束后,大量当地的农户回迁,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种植和食用农作物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中统四年(1263年)就下令“勅怀、孟牧地,听民耕垦。”怀孟等地的农业生产才逐步恢复起来。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开始北伐,元朝的统治区域退出中原地区。
历史上,不论是北魏的鲜卑族、金朝的女真族、元朝的蒙古族,还是其它少数民族,在占领中原地区后,都会有一大批少数民族人员向中原内地迁移,并定居下来。有的在国家强令之下,通过学习中原文化,以及通婚、改姓、改服等方式,完全融入汉族,如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改革。当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风俗和信仰的不同,以及为了自身的安全等原因,他们一般都会选择在某地的一个地点聚居,最终形成固定村落,比如孟州今天的桑坡回族村。只有极少数人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与其它民族的人杂居在一起,但居住地也会相对集中,如孟州市区西街的回族聚集区。
《百家姓》记载,那姓的主要来源是蒙古族,或由蒙古族衍生出来的其它少数民族。是否因语言的关系,以少数民族人群为主体而修建的村庄,启用了一个与汉族人为主体的村庄不一样的村名。
当然,以上两种建村原因也仅是推论,或者是我一个贻笑大方的假设,当然不能确定。但不论是那罗寺,还是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等原因成村,后由于寺庙消亡,还是王朝灭亡,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居民也迁出了此地,或者被当地的汉人同化,但村名作为一种标志保留下来的,在全国各地有很多。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变更,时间的推移,聚落地名也在不断地演变之中。各个历史时期命名、更名的聚落地,无不体现着当时的自然地理和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家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地名可称其为历史的“活化石”,对它的搜集和整理,对历史,特别是对地方史的研究,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顾问,孟州市历史文化爱好者。
监制:王秋生 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 主编:汤晓冬
责编: 赵雅洁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