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阳县金兰镇,清朝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常大淳,一提到常大淳,就会想到清末湖南四大藏书家之首,就会想去常大淳故居看一看。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故居的浮沉与沧桑,体验一下曾经的高贵与繁荣。
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当伴着夕阳,走进常大淳故居,虽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府邸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但一种久违的古建筑场景——浮现在眼前。
常大淳故居位于衡阳县金兰镇瑞芝村谭印廓(即现今的瑞芝、新华、檀形3个村民小组),建于清道光十九至二十三年(1839-1843年),选址环境优美,座北朝南,三面倚山,府邸前有坪、有塘、有廓、有亭、有池。谭印廓规划由瑞芝堂、谭印廓、灵芝堂三栋房屋组成,平面布置似品字形。谭印廓居下右,瑞芝堂居中。灵芝堂设计与谭印廓隔塘相对,并用桥、亭相连,但因常大淳的去世而罢工。主建筑三正六横,房屋108间,青砖墙体,汉白玉石基,小青瓦屋面,琉璃瓦头,四周树木苍翠,优美宜人。
瑞芝堂大门前坪上,残存着枯黄的杂草,两只汉白玉石雕狮子分立两侧,一直静静地守护着这里的秘密。门前阶基上两边各有一圆木柱,柱础、门框、天枋、门顶、门坎均为汉白玉石,大门天枋上的二龙戏珠浮雕变得模糊。进门为3个相连的大厅,进深50米,每厅地面逐级提高,高差150mm左右。一厅左右两侧原有天井,内有假山,且种有树木。天井两侧各有一青麻石砌成的圆门,圆门上半部分刻有龙、凤、人物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二厅四方立有四根方木柱,成正方形排列,支撑品字形木屋架。三厅四方立有四根圆木柱,柱础均为汉白玉石。正屋内置有四个600mm高的汉白玉石坐鼓,重约200公斤一个,并刻有龙。三厅正堂挂有清太后钦赐“福”字匾(解放前被毁)。瑞芝堂偌大的建筑群,大多数都成了残垣断壁,在残垣断壁的空隙之中,时不时兴建了一栋新楼,打乱了三正六横的格局,让人触摸不到历史的方向,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
谭印廓坐东朝西,清道光二十三年建成。占地面积864平方米,建筑面积623平方米,呈“]”形布局,二层砖木结构,青瓦屋面。中间厅堂内墙正中悬挂彭玉麟亲笔书写的“忠烈千秋”横匾。廊内藏书3万余卷,碑刻千本。谭印廓前面的水塘系人工所挖,水面为7200平方米,塘中间原砌有四个圆石墩,其上建八角凉亭,东西向有回廊相通,所挖塘的泥土,倒在西侧堆成一山。随着时间的变迁,谭印廓已不复存在,三栋小洋房占据了历史的位置。
走在石板路上,我在找寻古老的记忆,有一个瑞芝堂这样的古老载体,把古民俗文化与古老的府邸融与一体,就能体会体验先人生活的岁月,懂过去,知未来,文化就是这样传承着。
作者:升平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