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真的是一个宝藏城市,单指旅游景点这一块,处处藏着小惊喜。
虽然世人皆知黄鹤楼、武大樱花、武汉长江大桥等,但世人皆来武汉,所到之处大多也是这样经典景观。此外,武汉的其他风光全被武汉人“私藏”了。
曾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某网友是这样形容武汉的,大概意思是“武汉的资源和实力太厚藏了,但就是不会自我营销和宣传,因而成不了网红城市。”(网红城市,其实并不是武汉的发展方向,但城市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宣传、营销方向)。
这位网友提到了汉口的租界遗址风光,那里的建筑历史文化,换成其他城市,足以打造出一张热门的旅游卡片。
但武汉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同时,又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发展。武汉人面对这些历史建筑,其态度淡然,毫不虚张声势。
不得不说,武汉的旅游资源明明有实力,偏偏很“佛系”。同时,武汉具有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等,也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武汉真的应该在城市文化营销中着重产业、文化和旅游结合,实现城市营销效益最大化。
就拿近期较火的武昌江滩向日葵来举例说明吧。这若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必定能火爆全网。
春天的武汉因武大樱花、磨山樱花而闻名全国,以至于许多人提起“看樱花”就想起了武汉。但武汉的秋天呢?
秋天是一个层林尽染的多彩季节。城市观秋色,远不如山林精彩。于是,赏花又成为热门活动。
秋天来武汉赏菊?不,还是来武汉看向日葵吧。
向日葵,向阳而生,坚韧勇敢,烈阳般炙热,这与武汉人的精神内核十分吻合。宽阔的大江之畔, 在这个绽放向日葵的季节里,朋友圈的“武昌江滩向日葵”火了(武汉的马鞍山森林公园里的向日葵花海规模更大)。
怎么火的?
我不是通过地方媒体报道,也不是通过网友的纷纷打卡,而是来自圈内玩摄影的朋友们的告知,我才知道原来武昌江滩还有这么一个打卡胜地。虽然景点小众,但向日葵的灿烂与文艺着实吸引了我。
武昌江滩是武汉江滩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市民散步、赏景、观江景的绝佳位置。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天,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不知何时,位于武昌江滩的在铁机路段,临江大道的一小片向日葵突然就火了起来。这不仅为武昌江滩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秋色,也更加丰富了武汉的秋季之旅。
10月12日,秋高气爽,江滩灯塔下的一片向日葵精彩绽放,随风摇曳。曾经火爆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的“武昌江滩一棵树”就在旁边。
曾有武汉的网友推荐为我拍拍那棵树。如今,“一棵树”的热度下降了,江滩向日葵“迎热而上”。市民游客纷沓而来,一赏秋日好景。
但这里,依旧还是武汉人的“私藏风光”。来此打卡、拍照的人多是生活周边的居民以及在武汉工作的。尽管我不会说武汉话,但听着他们的口音,江湖之城的声调还是有所耳闻的。
“武昌江滩向日葵”是一片小规模的花田。虽然江风猛烈,向日葵被吹得大多垂着脑袋,但游人兴致勃勃,与向日葵一样充满生机。
这里有享受孤独的旅人,有热恋中的小情侣、有遛娃的年轻父母、有带着模特的摄影爱好者,也有数对拍婚纱照的新人以及在江中游泳的老者。
有的人沿着丛中小路漫步、打卡、拍照,似乎是要“淹没”在花海中。尽管向日葵并不成大片规模,但人们依旧沉醉,十分忘我。
向日葵、蓝天、一棵树,这些都是清新文案的素材。就连那座白色灯塔,也曾以“文艺”的角色出现在文案中:白塔绿草蓝天,穿着小裙子在这奔跑,妥妥的武汉小垦丁了。
后来我在网上溜达一圈后,发现不止是此处,武汉的青山江滩也因一座白塔成为“武汉小垦丁”。
但不论是“孤独的一棵树”,还是向日葵,它们的热门似乎只在武汉人的圈子里,并未能吸引外地游客的趋之若鹜。也许,有被关注过,但更多时候还是被指尖轻轻划过。
虽然本地媒体也跟踪报道过这里,但不痛不痒,没有起任何水花。我在小红书搜索相关图片时,虽有一堆,但“自娱自乐”的氛围很足,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
说真的,这些小众风光的素材若被武汉文旅好好创作一番并长期坚持(并非单指江滩向日葵),肯定会提升外地游客对武汉旅游的期待,对这座处处藏着小惊喜的城市感到更惊喜。互联网的发达,小视频的繁荣景象,新媒体的动态,这些对塑造城市的精神内核,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很有必要的一种宣传手段。
如盘龙城遗址、辛亥革命、黄鹤楼等都是武汉独特的文化符号,这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
但这些文化符号依旧停留在表面,虽然东湖在外名声逐渐大了起来,但世界级的“东湖绿道”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未达到预期效果。
武汉,其实是值得所有人极深研几。
越深入,越探索,越了解,不由感慨,武汉的内核是完全被“封印”住了呢。当然,武汉需要改善、改变的地方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