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1年7月,河南省洛阳市遭遇暴雨天气,龙门石窟景区暂时闭园。
02
2021年7月河南暴雨,导致商城遗址出现覆土层滑坡、挡土墙坍塌等损毁。
03
2020年9月,福建泉州凌霄塔因雷击导致一角倒塌,塔顶部分结构被损毁。
04
2021年雨季,缅甸蒲甘地区降雨增加,数十座佛塔因降雨和洪水侵蚀受损。
04
2020年,雷雨席卷印度北部地区,毁坏了泰姬陵建筑群的大门和5个高穹顶下的栏杆。
05
敦煌莫高窟壁画受沙尘等因素影响出现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
向左滑动以查看更多
近些年来
国内外一些文物、古建筑
受到气象灾害威胁
出现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
它们为何易遭受气象灾害侵袭?
对它们进行灾害防护需从何处着力?
#气象风险影响下的文物古建筑
“
影响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的因素有很多
水是一个重要因素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周双林一语中的
01
古建"刺客"——水
不同形式的水通过不同的方式
影响着文物、古建筑
张家界市风雨桥瞬间被洪水冲毁 图/文化产业评论
雨水
降雨“过多”,可能对文物造成直接冲击破坏。石、陶、土、木等材料容易吸收水分,渗入文物建筑的雨水会造成原本脆弱的材料软化和溶解,损坏和腐蚀文物。
江河、湖水
强降雨后,江河、湖水猛涨,以及台风等导致的海浪长时间拍打,进而损毁或淹没临近水体的文物古迹。其中,城墙和遗址等土质遗迹受冲击最大。
空气凝结水
空气湿度较大时,空气中凝结水附着于石质文物表面,加快文物表层风化过程,同时促进微生物在其表面的生长,威胁文物安全。
地下水
丰沛的降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毛细水沿古建筑墙体和石窟寺底层夹杂着可溶性盐上升附着于文物表面,加剧文物酥碱病害发生。
酸雨
受大气污染和酸雨影响,有的室外文物建筑已“面目全非”,出现了腐蚀和剥落现象。
洪水中的观音阁 图/新华社
河南巩义北宋皇陵石像 图/视觉中国
可见,文物保护既要防止
水漫金山式“暴力”暴雨洪水冲击
还要防止润物细无声式“蚕食”破坏
02
古建"杀手”——雷电
我国不少古建筑都面临防雷压力
但北京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
和布达拉宫的古建防雷举措
堪称经典
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京校:
雷击“偏爱”高大建筑物,而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内高耸的屋脊、飞檐翘角上的吻兽,加上故宫位于古河道上,周围的金水河使故宫下垫面土壤电阻率低,这些都是“招雷的主儿”。
除直接击毁古代建筑物构件外,还有雷电感应破坏,会对文物建筑内的配电线路及监控、广播、通信等信息系统造成破坏。
故
宫的防雷装置:不靠传说中的脊兽而是靠避雷设施。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罗骕翾:
布达拉宫大殿顶部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金顶之下使用栓接和铆接相互连接。另外,布达拉宫整体以石木结构为主,墙体由白玛草混合当地泥土堆砌而成,既坚固又防火。
布达拉宫全景
03
“古建毒师”——沙尘
沙尘等空气中的颗粒物也会对建筑、塑像、壁画等文物造成不利影响。
沙尘天气下的莫高窟
以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壁画为例,经年累月摩擦、颗粒物所携带矿物质损伤壁画和泥塑。严重的沙尘暴还可以将城墙和烽燧的下部磨蚀,导致其呈现出底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型外形,长期的沙尘暴甚至掩埋古城。
遇到灾害天气,文物古建筑该咋办
融合古人的智慧,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物保护,我国文物部门、科研单位和气象部门正在携手努力。
敦煌研究院、敦煌市文物局利用气象信息,初步实现敦煌文化遗产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布达拉宫和故宫等巧妙利用原有防雷设施,结合当今先进手段,形成了完备的防雷网络;龙门石窟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在石窟减灾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布达拉宫壁画修复工作现场 图/国家文物局
然而,文物保护仍然面临着困境。
李京校说,由于大多数古建筑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较为复杂,导致防雷装置安装和施工难度大,此外安装避雷装置会对文物建筑的原貌会产生一定影响。
工作人员在明十三陵安装防雷装置 图/李京校提供
近些年来,民间古建筑保护难度加大,经费缺乏、认识不到位等,使得一些古建筑缺少有效保护。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研究员侯兆年建议:
“
应加大民间古建筑修缮经费投入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得古建筑
融入现代生活
从而加大保护力度和利用
”
暴雨期间,河南博物院组织人员进行疏通、排水等紧急处理措施 图/河南博物院
另外,我国针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对紧急情况或特殊情况的措施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政策保障、修缮工程的监督管理和预防性措施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物、古建筑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
也是传递民族自信
和文化自信的载体
保护文物、古建筑
气象人可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