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
有这样一场“演唱会”
纵然已经持续了200多年
每年却仍能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它便是苏州历史中
规模宏大的民间自发的昆曲集会
虎 丘 曲 会
日前,第二十二届中国苏州虎丘曲会
在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拉开帷幕
来自全国各地36个曲社的近200名曲友
围坐千人石上 唱起婉转昆曲
开幕当晚,盛会吸引了120万人次在线观看
今天(10月12日)
《人民日报》“文化”版面
专门刊文《虎丘曲会 意味悠长》
关注虎丘曲会盛况
点赞苏州着力提升城市文化体验
虎丘曲会给苏州带来了什么?又如何影响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文章采访了曲友、观众和管理者,进行了回答。《人民日报》认为,虎丘塔下这个每年一度的曲会,已经成为点亮苏州的城市客厅一个闪光点。
(扫码查看全文)
昆曲,年轻人的新宠
对昆曲的喜爱
已经融入苏州人的骨子里
别人参加气氛热烈的演唱会时
有的苏州年轻人却可能正在月白风清之际
听彩袖翻飞间,喉清韵雅
在优兰曲社负责人尤梅俊看来,如今,欣赏昆曲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我已连续参加了22届虎丘曲会,第一次参加时,我还没有退休,如今我已经80岁了。曲会刚恢复那几年,曲友几乎全是老人。 最近几年,从台上往下看,大都是年轻的面孔,中青年曲友占据了绝大多数。”
对昆曲的喜爱
已经初现“人传人”的现象
有些外地小伙伴在听不懂唱词的情况下
便已自觉“入坑”
平时不怎么接触的苏州人
也随着昆曲与时俱进的沉浸式体验方式
化身“自来水”
苏州本地昆曲爱好者刘潇,平常很少接触昆曲,正是虎丘曲会让他真正迷上了昆曲。“主办方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将潮流元素融于传统昆曲文化中。现场观众于朦胧夜色中,看水袖翻转、赏曲中故事,随着舞台灯光不停地闪烁,在婉转的旋律中,我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虎丘曲会‘千人石满千人坐,千顷云浮千顷烟’的盛况。”
昆曲,苏州永远的神!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
发源于600多年前的苏州
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明清两代,苏州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发源于苏州的昆曲,更是盛极一时。据《广志绎》记载,当时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句话: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时人将这种现象或潮流称为“苏样”、“苏意”。意思是说苏州引领着当时社会的流行潮流,苏州人觉得雅致的,那么其他人都会觉得雅致,反之亦然。所谓苏意、苏样、苏式,就是苏州风格。昆曲也随之流传到各地,受到人们的喜爱。
虽然到了清末民初昆曲一度式微
但苏州人对“水磨调”的情愫却从未割舍
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倪彦介绍,如今,虎丘曲会不仅成为联系海内外曲友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通过一届又一届的虎丘曲会活动,昆曲艺术在不断传承与弘扬。
岁月的起承转合
让传统文化走出深闺
酿出了时代的风味
如今,昆曲通过不断创新
并凭借内在的苏式生活的硬核
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昆曲凭借自身的雅致意蕴摄人心魂。简单而又纯粹、淡雅中有意韵,昆曲没有太多华丽的布景,用最朴素的白描勾勒出世人心中的向往。 让你即便只听到一次,便能记住了这婉约悠长的旋律和独特韵味的咬字。
日后再次听到,更是能一瞬间跳出脑海,和你当时的场景一一对上,生出一种“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的熟稔感。
昆曲中绝美的唱词
更是给在车水马龙中奔波的现代人
予以最为温柔的慰藉
01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02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03
偶然间心似缱,在梅树边。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
04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05
则为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06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小鱼提醒,目前正值第三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喜爱昆曲、评弹等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苏州发布底部菜单栏“江南文化”,选择自己喜欢的剧目体验起来了哦
昆曲无他,唯一美字
600年来,五尺高台
那教人柔肠百转、心灵震颤的唱词
一字一句
唱出了风花雪月
道出了人生百态
对于这么美的昆曲
你爱了吗
喜欢美的字句,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