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既立足6个月,又着眼60年 ——扬州:让“园博精彩”永不谢幕
“既要立足6个月,又要着眼60年。”10月8日,扬州市代市长王进健在扬州世园会闭幕式上讲话时表示,将充分利用世园会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做好后续转型发展工作,放大“后园博”效应,有效整合枣林湾片区各类旅游资源,着力将园区打造成集旅游体验景区、主题度假酒店群、文化演艺和休闲度假小镇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综合体,让“园博精彩”永不落幕。
10月8日下午,仪征枣林湾,历时180余天的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落下帷幕。然而,“闭幕不闭园”,自2016年获得承办权以来,扬州世园会从规划之初就坚持以规划、建设、运营及后运营一体化运作为目标,高质量谋划“后园博”持续利用。
从高空俯瞰,铜山脚下,枣林湖边,扬州世博园所在的这片琼花状的绿色森林里,一湾活水连接东西。难以想象,10多年前,这里还是砂矿林立,灰尘漫天。2007年,仪征壮士断腕、刮骨疗毒,撤销2个乡,合并成立68平方公里的枣林湾生态园区,并确定为生态特区。10多年来,仪征坚守这张生态蓝图,在“留白”区域没有增加一家生产制造企业,森林覆盖率接近60%。
正是这样一步生态留白的“先手棋”,让仪征枣林湾拥有了举办江苏省第十届园艺博览会乃至扬州世园会的底气。2018年,仪征这片生态绿肺迎来江苏省第十届园艺博览会落地,1800亩基地在云鹭湖畔再现10万平方公里的水韵江苏。而2021年扬州世园会正是巧借2018年省园会基地,顺势理土浚水,东扩1700亩,彼此串联、相互融合,形成“一轴、两脉、五心、八片区”的组合格局。为减少重复投资和空间占用,将省园会基地转化为世园会江苏展区,省园会主展馆经改造、升级为“中国馆”,整个世园会的固定建筑体量仅有400亩左右,不到总用地的15%。
一步先才能步步先,本着“顺势而为、绿色为底、统筹发展、低碳环保、互动参与、持续利用”六大原则,本届世园会聘请数十名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团队倾力打造绿色建筑、绿色环境、绿色设施,对园内非永久性建设工程采用模块化、装配式建造,在建造中保留和新增树木2.78万棵,集中展示1500多种植物,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国际竹藤馆,选用的材料是4年以上的成年毛竹,施工团队用上防蛀、防腐、防开裂、防日晒一系列专利技术,以独门绝技营造出纵横交错的效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此外,非洲风情的演艺馆,可变色、调温的软性材料做外立面的“江豚状”国际馆,江苏最大人工瀑布“梦幻叠瀑”,熊猫馆等主体建筑造型奇特、形态生动,自带“网红”魅力……这些将成为永久性地标景观。
为减少现场施工的垃圾和污染,拼装式、可拆卸的绿色营造技术第一次在“世园会”中得到广泛运用。从现代木结构的中国馆,到亚洲榫卯式木作花园,欧洲乐高式方块花园,北美洲积木式童趣花园;从废旧石料填充的石笼装置,到枯枝老藤扎制的羊驼、小鹿……点点滴滴,彰显着绿色低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理念。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等重要,也是世园会赋予仪征枣林湾的生态内涵。仪征枣林湾作为一座拥有400多种野生本草的自然植物库,园艺会的举办又增添了800多个品种、2.3万株乔木、灌木,包括一些平时少见的热带雨林植物。此次世园会主场馆以长江中现存唯一的哺乳动物、享有“水中精灵,微笑天使”之称的江豚为蓝本,塑造了长达250米、体形灵动俊朗、外表透明光滑的江豚形象;在国际馆中,公共展区主背景是一只凝视的眼睛,提醒人们关注并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此次世园会所要呈现的内容,更是世园会建设、运营追求的目标。为有效破解展会后设施闲置、资源浪费、场地荒芜的问题,此次世园会作出了创新探索:持续利用、运营前置。在规划环节,就引进市场化运营主体,签约总投资300亿元的世界级狂野主题公园。演艺馆、国际馆采用功能柔性设计,展会期间用于开闭幕式、展陈,闭园后即可转换为综艺剧场、国际雨林科普体验馆等。
万花在坡地谷中盛情绽放,群鹭在碧水上自由飞翔。人们在此游览欣赏园博盛会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已注入世园会“基因”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放大“后园博”效应,带动文旅产业集聚、全域旅游拓展、城市形象提升、宁扬融合发展,永不落幕的“园博精彩”将开启可持续利用的崭新篇章。(新华日报 记者 李源 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