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本来计划跟外子去穆陵关看齐长城的,不料天公不作美,浓雾弥漫,混沌一片,中午才放晴。
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这半天的阳光啊,明天监考,今周唯一能出去的就这一个下午了。
近处唯一可去的地方就是院东头了,那儿的山水皆奇秀,百看不厌。对外子来说,我今天是他的导游;对山水风物来说,我今天是它们的老友。
先去张家庄子瞻仰资庆寺的千年砖石古塔,塔还是那座塔,但时序交替,草木已是一荣一枯。
然后直奔沂蒙红嫂故里桃棵子——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第一次来桃棵子是今年的早春,那次以爬山为主,对村里的红色景点只是浮光掠影,这次不爬山,时间足够我们驻足流连。
在停车场,迎面是一座题为“鱼水情”的雕塑,其形象来源于八一制片厂拍摄的芭蕾舞剧《沂蒙颂》,艺术地再现了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救治革命战士的军民鱼水情。
沿石阶而下,一排简陋古朴的小小院落,依次是“渤海军区总部”“鲁中军区总部”“滨海军区总部”“鲁南军区总部”“抗大第一分校”和“一一五师总部”。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党政军机关的根据地。
令人惊喜和新奇的是,村落的墙壁上,挂着五色的小小花盆,小小花盆里栽着各色小花,楚楚动人,玲珑可爱。
令人震撼和感奋的是一道自上而下纵贯村落的红色长廊,长廊里展示的是革命烈士的事迹和曾在沂水指挥作战的将军和元帅。许多烈士的生命定格在二十岁三十岁的青春年华上,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了中华民族这棵常青树,他们的英魂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
红色长廊东折,一个小小的院落,是著名作家刘知侠的旧居,刘知侠创作的《铁道游击队》曾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人。
红色长廊西折,一个较为宽敞的院落,便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故居,院外有碑刻,院内有雕塑。令人颇感欣慰的是,这次来,院门是敞着的,三间正房,两间偏房,院子里有草垛和草棚。正房里陈设的是老旧的厨子和柜子,还有一个用洋槐条编的囤,偏房里陈设的是老旧的饭桌和板凳,还有土灶、风箱和火炕。
八十年前,祖秀莲一家倾尽所有,救治被日寇打成重伤的八路军侦查员郭伍士。自己吃糠咽菜,省下钱为郭伍士买精米白面和医治创伤的药,经过精心的照料,一个多月后,郭伍士才脱离生命危险。郭伍士复员后,没有回山西老家,而是落户沂蒙山区。1958年,郭伍士正式认祖秀莲为母亲,并带爱人和两个孩子迁至桃棵子村,以照顾年迈的祖秀莲。
从红色长廊返回公路,路东是战时邮局,斜对过是知青老屋,走过一道巷子,北折便是郭伍士的故居。
在祖秀莲老人的老房子里,中堂挂着一副对联(应该是后来挂上去的):古往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之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祖秀莲和郭伍士,虽都出身平民,也不曾读过多少书,但他们的感人事迹体现的却是天地间第一人品。
沂南县也有祖秀莲的故居,沂南是她的娘家,沂水是她的婆家。
不禁想起了为民主革命壮烈牺牲的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秋瑾牺牲后,她的婆家娘家都争着为其建墓立碑,可见,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崇尚浩然正气的烈烈英魂和耿耿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