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日子好不好,看看村民生活就知晓。
艳阳高照的秋日,站在六枝特区大用镇凉水井村猕猴桃基地观景台上眺望,猕猴桃基地一望无际,美丽的凉水井村徜徉在基地的一角,房屋依山而建,白墙蓝瓦。
走进村寨,在村小学入口处,几位村民正在树下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闲聊家常,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这里,还是附近村民们在茶余饭后集中跳广场舞的地方。
通组公路两旁矗立着一栋栋楼房,不多远,就有一盏太阳能路灯,公路路面干净整洁,车来车往,俨然一条街道。
路边上,一栋三层小洋楼的一楼开了间小卖部,货架上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位村民正挑选着日常用品。据介绍,像这样的小卖部,村里就有20多家,村民需要购买日常用品,不再大老远跑到镇上或城里。
楼房的主人是村里的文明户刘伦,老人虽然已经69岁,但身体硬朗。走进刘伦的家里,干净整洁,冰箱、电视等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洗澡间、卧室、客厅宽敞明亮,刘伦正在客厅里指导孙子写作业。
刘伦一家的幸福生活,是猕猴桃产业带来的福音。
脱贫攻坚期间,大用镇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凉水井村大力推进猕猴桃产业发展,把绿水青山建成金山银山。
2016年,六枝特区瑞民公司猕猴桃基地落户凉水井村。产业活水的注入,让村民户户有事干,人人有收入,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刘伦在猕猴桃基地带班,一个月2100元工资,老伴在基地打零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加上每年8000多元土的地流转费,老两口年收入有4万多元,日子过得滋润。
刘伦家隔壁的小楼院子里,村民甘芬贤正把一筐油菜苗搬上摩托车,准备下地栽苗。她笑嘻嘻地说,流转土地后剩下几块地,趁这几天猕猴桃基地活少,先栽上油菜,冬天可以扯来蘸火锅,来年打菜油,吃起健康。
50多岁的甘芬贤平时在猕猴桃基地务工,老伴是村里的屠夫,每周宰杀一头肥猪售卖,老两口的年收入超过四万元。她说,以前靠着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忙死忙活,荷包里还不得几个钱,现在随时装着百元大钞,想吃啥就买啥,不愁没钱买。
在凉水井村,像刘伦和甘芬贤一样的村民,通过在猕猴桃基地务工、用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过上了幸福生活。猕猴桃基地负责人李超介绍,基地建设5年来,共支付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2200余万元。
2019年前,凉水井村还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为摆脱贫困,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脱贫攻坚期间,村支两委通过引水、架线、修路、建塔、盖新房、改旧房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房屋专项整治,为村民创造了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现在,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大平房,组组通和产业路四通八达。走进村子,不少村民的院落里停放着摩托车、小轿车。据不完全统计,村里百分之六十的人家有小轿车,村民下地干活,骑上电瓶车,分分钟就到,要进城,抬脚就上中巴车,交通方便快捷,一改以前“有姑娘不嫁凉水井,人走前头石头跟着后头滚”的困境。
在村里的休闲小广场上,一群放学了的孩子正在广场上玩耍嬉戏,欢笑的童声弥漫着广场。吃过晚饭的几位村民,领着老人和孩子,在篮球场上打篮球,其乐融融。
不远处,悠扬的琴声从村子里传来,寻声望去,在一栋二层楼的院子里,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正在拉二胡,整个人陶醉在《地道战》主题曲中。旁边一位小女孩正开心地跳绳,两位小男孩刷着抖音,有说有笑,一幅欢乐幸福的画卷。
拉二胡的老人叫刘顺如,今年82岁,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音乐。“这个是板胡,这个是京胡,还有笛子、电子琴都有。”老人一边介绍一边夸赞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儿孙孝顺,他的一把二胡就花了2000多元,只要他喜欢,孩子们都舍得花钱为他买,日子过得很舒坦,很幸福。他还经常邀约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拉二胡、吹笛子、弹电子琴,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村支书刘睿介绍,凉水井的村民已经不愁吃穿,许多村民在过上小康日子的同时,更多地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在乡村振兴中,凉水井村将转变服务方式,根据村民需求,为村民创造更优越的生活环境。
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走出凉水井村,猕猴桃基地、村庄沐浴在余晖里,一派和谐的新农村画卷徜徉在大山之中。
何勇 谢俊 姜世鸣
编辑 聂建云
编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