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河北怀来鸡鸣驿。
京包线上一个荒凉破败、尘土飞扬的邮驿遗址。没有游人光顾的土路上静悄悄,只有靠土墙的老人悠哉地晒太阳。
慈禧太后逃窜时栖身一夜的院落是唯一的买点,居此院的房主歪歪扭扭写一行字:参观5元。
如今,修缮一新的鸡鸣驿门票收费40元,直逼故宫淡季门票。对70岁免票老人或网购门票的游客,跟长途车售票处一样,霸道地强行捆绑1元“保险费”。
鸡鸣山下的废墟正步入旅游经济的快车道,大批倒塌的房屋都在原地浴火重生,升级改造成高宅大院。
大型土木工程的恶果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摇身一变成簇新的仿古建筑群。
由于允许古城内居民私家车随意出入,游客在出入口必须时时与机动车处于争夺路权的危险较量中。
幸好停车场没有狮子大开口要价,每辆一律5元,没有时限约束。但对一米二儿童绝不放过,力争门票的最大收益。
鸡鸣驿位于距北京仅140多公里,但与硬件几乎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北京相比,却犹如相隔两个世纪。从风雨飘摇的城门楼,到尘土飞扬的主干道,时间都好像凝固在数百年前的古驿站。
从坍塌的城墙爬上西门城楼,俯瞰近似正方形的驿城,岁月的风霜残酷地留下深刻印迹。即使不用文物局专家评定,肉眼一看也能清楚,这些历史建筑70%以上属于二级以上残损程度,难怪两次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选入世界100处濒危文物。
1982年之前,每逢冬天,村民们就在城墙下挖洞来储存萝卜。填粪坑、砌猪圈用的土和砖也就地取材从这些城墙上找。那时“不懂啥叫文物。”但当鸡鸣驿内外所有人都懂得后,古城的四面城墙却已经不能连成一圈,被判定为“濒临倒塌的建筑,建造基础存在破坏型沉陷,存在破坏型裂缝。”的“四级残损”了。
南边几十米,从张家口方向驶来的火车隆隆与鸡鸣驿擦肩而过。京包铁路线近在咫尺,却难以把古城与外界连接起来。落日黄昏中,从西关楼外斜射过来的余晖,把古驿站颓塌的围墙、破烂庙宇涂抹得更加灰暗和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