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陈廷亮
来源:团结报
湘西盐道文化属于“川盐古道”之川湘盐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盐古道”是源于四川(含今重庆)东部及南部,对鄂、渝、湘、黔、滇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的贯穿整个中国腹地的运盐古道。古道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川盐古道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的迁徙和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中形成的,因而它不仅是贩盐的商道,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走廊和枢纽。这一地区本来就是明清以来“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巴蜀文化、土家族苗族文化、氐羌文化、濮越文化与汉文化的地区。
陆运盐道
川盐的运输主要是由四川(含重庆)向东、南两大方向辐射:一是东向主要通过长江、清江、酉水、汉江水系,销往川东(重庆)及两湖(湖南湖北)地区。二是向南辐射,又可分为水路和陆路运输:水路通过乌江、綦江、赤水、永宁河销往贵州;陆路由川东(今渝东)盐场向南,经鄂西南至湘西,连接着长江、清江、酉水、汉江水系,是“川盐济楚”的重要通道。因此,川盐古道主要分为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和川滇古盐道。
古盐道
我国古代长期实行官盐专卖制度,历代朝廷控制着食盐的调配和贩卖。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多住深山老林,受尽淡食之苦,食盐也就成了稀缺物质。从汉武帝开始,中国的食盐一直由官府专营。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常常以盐作为要挟、掠夺和控制少数民族的手段。据《南齐书》载,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朝廷以禁断食盐相威胁,大肆向五溪地域掠夺粮食和钱财,激怒了酉溪蛮王田头拟。他一气之下,杀死了宋使,从而导致了一场武装暴动。北宋咸平(998-1003)年间,“五溪蛮”由于食盐短缺,怨声载道,反抗情绪,有一触即发之势。北宋统治者采取以盐向“蛮人”交换粮食,作为防军军饷的办法,使“群蛮甚悦”,“军民两便”。所谓“蛮无他求,唯欲盐尔”“天子济我以食盐,我愿输与兵”。明代以前,湘西地区食盐供应主要是淮盐,川盐占其市场份额非常小。明代以后,水陆交通有了较快发展,川盐开始进入湘西,尤其是清雍正改土归流和湘西“生苗”区“开辟”后,川盐更是成为湘西食盐的主要来源。川盐通过川鄂古盐道和川湘古盐道源源不断地流入湘西。
水运盐道
一、川鄂古盐道与川盐入湘西
通过川鄂古盐道运输至湘西的食盐主要来源于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的郁山盐场。郁山盐场的食盐开采历史悠久,汉代就设有镇守盐税的盐官,郁山先民开凿盐井汲卤熬盐。唐代被列为全国“十监”盐场之一,至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产盐553万公斤,曾有“万灶盐烟,郁江不夜天”的盛况。食盐由郁山盐场转运至湘西的古盐道,从郁山及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地区盐场之陆路经湖北恩施利川忠路-咸丰-宣恩-来凤,然后转水路由宣恩、来凤装船经酉水水运到重庆酉阳-龙山-保靖-永顺-古丈-沅陵入沅江直达洞庭湖。酉水作为唯一流经鄂、川(今重庆)、湘三省交界的河流,成为武陵地区多元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它发源于鄂西宣恩县椿木营,流经来凤、龙山、酉阳、秀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作为纵横三省(市)的主要盐运线路,沿途有众多的盐运古镇,如湘西境内就有里耶、隆头、迁陵、王村(即今芙蓉镇)、罗依溪等等。
通过川鄂古盐道进入湘西的还有一条纵向陆路线,就是由长江边的万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盐运码头出发,向南翻越齐跃山脉,过利川-恩施-咸丰-宣恩-来凤-龙山-桑植-大庸-凤凰。这条陆路盐运通道与川湘古盐道盐运网络贯穿一起,形成遍布川(渝)、鄂、湘、黔、滇交会地区更大的盐运网络。
盐运码头
二、川湘古盐道与川盐入湘西
湖南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除湘江外,其余三条水系都从湘西流过,是重要的盐运水上通道。历史上湘西的盐运交通也是基本上靠水运,陆路交通极不发达。因为湘西地处武陵山腹地,境内千山万壑、层峦叠嶂,地势突兀险峻,陆路极为难行。湘西地区陆地交通设施成规模修建是在元朝以后。元朝统一中国后,开始经营西南地区, 而湘西、鄂西素有由楚入川的“咽喉”之称,进入西南地区鄂西、湘西就是必经之地。故元代开始正式整修湘黔驿道。在清雍正乾隆年间,海盐是两湖主要食盐来源,“每岁额销淮盐七十七万六千六百余引”(淮盐水引每引六百至八百斤)。“两淮盐赋甲天下,而取于湖者常半。” 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天国革命军遍及大江南北,长江运道梗塞,淮盐不能上运, 湘鄂人民淡食,盐厘断绝,清军糈饷无着。 于是帮办湖北军务云贵总督罗绕典始奏借食川盐、潞盐以济,湖广总督张亮基以蜀盐质优且近楚, 较潞盐为宜,因而清廷饬令川盐济楚。民国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川盐再度济楚。为使川盐顺利运至湘西,在古驿道基础上整修了一批盐道,这也是湘西陆地交通设施较早的雏形。
川盐入湘西的盐道可概括为“两横一纵”,“两横”即龙山-常德线、沅水线;“一纵”即龙山-洪江线。
川湘古盐道线路图
1.龙山-常德线:四川彭水(今属重庆市)郁山之盐经鄂西的咸丰、来凤到湘西龙山县,或自贡、富顺之盐经“涪岸”(涪陵)陆运至酉水码头,过里耶,经洗车河运至龙山县,再经桑植、大庸(今张家界)、石门到澧县,一路经澧水入洞庭湖流域,一路北上,由松滋、荆州入长江。这条盐道几乎横贯武陵山脉,地势险峻,道路崎岖,全程穿行于千山万壑之间,行到高处,如登天梯,俯瞰松山云海,如入仙境;而走到低处、如入地府,仰头上望,只见头顶一线天,四周却是布满苍苔的水淋淋的石壁。运盐者,四季皆结队行走,一防强盗抢劫,二防毒蛇猛兽伤人。旧时这里一担谷可换一斤盐,有“担谷斤盐”之说。湘西食盐贵如金自不必说,盐道上的一路艰难险峻,更是一部旧时湘西盐夫的辛酸史。
2.沅水线:由四川“涪岸”(现重庆涪陵)转船,经乌江运至黔东的沿河、铜仁等地后,再经由湘西的里耶、凤凰、洪江等地运至沅水,再由沅水进入洞庭湖流域。这条盐道,与从湘西穿黔入滇的古驿道重合,其中有著名的界亭驿、芙蓉驿、马底驿、怀化驿、船溪驿等十多个驿站,与贵州玉屏至凯里的官道相接。这些古驿道因其地势险峻,山高水深,曾让那些长途跋涉的失意文人和落魄官员在驿站的壁廊之间留下无数的感叹。屈原在《涉江》写道:“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沅”是沅水,“枉渚”是常德,“辰阳”是辰溪县辰阳镇。由“深林杳以冥冥”“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可知当时屈原沿着这条古盐道被流放时沿途山高林密、雾障阴霭的艰难险境。明代翰林院修撰杨慎于嘉靖三年(1524)被谪云南时,夜宿当时属辰州府的马底驿曾写下“带月冲寒行路难,霜华凋尽绿云握。五更鼓角催行急,一枕思乡梦未残”的诗句。如今,许多旧日充满艰难险阻的湘川盐道,仍深藏在湘西的山高林深处,静守着曾经的湘西往事。
3.龙山-洪江线:川东(今渝东)之盐穿越鄂西,从湘鄂交界的来凤、龙山进入湘西。以此为起点,经永顺-保靖-花垣-矮寨(乾城)-凤凰-怀化-洪江运至湘西全境。至抗日战争结束后,川盐衰落,特殊的川湘盐道被废弃。这条盐路纵贯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既是土家族苗族民众对外贸易交往之路,也是历代统治者控制湘西以及镇压苗民的用兵之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湘西地区的乾嘉苗民起义,其主战场就是在这条盐道上展开的。
(未完待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封面湘西邮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监制/吴钧
责编/麻珊荣
编辑/李艾家 黄沙沙 周登友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