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云
第1033期
徽水,青弋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是千年古邑旌德县域的母亲河。发源于绩溪徽山仙严岩尖(海拔1117米)西麓,流经浩寨至旌德县城东,右纳白沙水、乔朱河;至三溪,左纳玉溪河,流入泾县境内青弋江 。县内干流长度38.6公里,汇入大小河流84条,总长348.7公里,流域面积552.3平方公里,覆盖了旌德县大部分县域范围。
徽水,又名徽河,旧称淳溪、淳源河。明嘉靖《宁国府志》:“旌德依山为县,盘踞县治者曰黄龙岗,徽水贯焉。水出徽岭之阴,北流数里受清潭,北迳县市,有徽之名。清嘉庆《旌德县志》:“又迤北里许,与邑之东溪合流北去,又名淳溪。”且“川谷深沉”“岩岩者环转不绝,潺潺者绕流不息”,河水“浮光耀金,仿佛梅花片片”而雅称“梅溪”。清初诗人施闰章有诗云:“梓岫城头出,梅溪杖底流。”
“地不满百里,而山溪十有八九。”旌之徽水地处皖南黄山东北麓余脉,峰峦叠嶂,洞壑幽深,属常年性长流山溪河,支流皆树枝状。虽然水流量不大,舟楫难通,但在民国前,三溪至泾县下坊一段河道,在旺水季节竹木排筏均可往返通航。直到1953年南雄公路通车,筏运才停止。
徽水不宽,也不是很长。与国内数不清的大江大河相比,只能算是袖珍型。不过它的支流溪涧纵横,殊途同归,万古不变地滋润着百里画廊般的旌川大地,哺育一方勤劳的百姓,喂养一隅朴实的乡愁,也见证了一幕幕血泪成河的烽火浩劫。
徽水很清,也特别灵秀。从大山里奔涌而出的山泉水,冲破沟沟壑壑的阻挡,积少成多汇流成河,一路蜿蜒向北。沿途群山起伏,溪水潺潺,松涛竹海,鸟语花香,齐奏一曲天籁交响。
“郁郁长林障远乡,茸茸细草绿于秧。好风吹拂闲烟霭,薰得斜晖满径香。”从晚唐诗人吕从庆的妙笔下,就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千余年前徽水流域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
徽水很古朴,也十分厚重。徽水河畔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自古就是重教兴学的人文荟萃之乡。历史上就有“邑虽山僻,衣冠文物,不让大邑通都,志所谓水秀山明、人文渊薮也”。据县志记载:“宋徽宗崇宁元年诏兴学宫,县令严适创建庙庑。到光绪年间,全县有书屋、文会、书院、县学一百多处。出现“俗重诗书,勤课诵,多延名师以训子弟”的浓郁氛围。到清末止,有姓名可考者的举人,就有206人、进士142人。
伴随者历代科第兴盛,徽水河畔的科技事业也是可圈可点。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改进者王祯任旌德县尹时,重视农业生产,授民农桑技术,他编纂的《农书》在中外农业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农器图谱》即写于旌德。他发明的“水转高车”和“水转连机磨”能利用水力灌溉作物,在徽水沿岸的田地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抗旱保苗效果。
徽水很平凡,也颇有魄力。徽水以开拓、包容和诚实的情怀,让百里旌川成就了一个叱咤江湖风云的商帮传奇。这与徽水流域的地缘关系密不可分。历史上的旌德,处于徽宁两府的边缘,徽水就是牵系两头的重要纽带。受两地社会经济相互参透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徽州,旌德可时是徽州商业文化在地域上的一种扩大。据《宁国府志》记载:“旌德自设县以来,生齿繁衍兴盛,至明代已不足食,每年必由湾沚运米以济,居民谋生拮据,往往经营贸易,散之四方,其间起家商贾,拥百万厚资者又不胜屈指。”很显然,旌德因地少人多,生存资源受限,迫使大量劳动力外向转移,奔走四方,行商坐贾。
除了外出经商发达者日益增多,在徽水流经的家门口,一样可以生意兴旺,财源广进。三溪和庙首就一直是县内重要集镇,徽水、麟溪、玉溪三流会合之处的三溪,此地是古代徽州人入长江的水路起点之一,又是陆上驿路的十字路口,因此历代此地都是驿铺驻地。三溪处在这种水陆码头的优越地理位置,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商业集镇。甚至被认为是“旌邑商业中心”,在一百多年发展过程中,一直依靠地理上的绝对优势,商业茂盛兴隆,稳占镇乡榜首。
徽水很沧桑,也有些苦涩。徽水长年基流量虽然较小,但其流域面积较大,加之河道曲折,夏季如遇暴雨,众多支流易暴发洪水,冲决河岸、造成水患。
清嘉庆《旌德县志》:“旌处山乡,地势高峻……所患在于发蛟(洪水),猝时暴涨,田、庐、人、物顷刻漂流,智勇莫施,是诚可虑!若云恒雨之后,必有恒旸,雨一失时,涔蹄立涸,田皆龟坼,亢旸之极,遂生虫蝝,山泽俱困,此则六邑皆然,而旌以水源最浅,虽有池塘,所蓄无多,更为甚耳!”据现有史料的不完全统计,从唐大和四年(830)到1987年这1157年中,共发生严重旱灾70次,严重洪灾77次。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大力进行河道治理,垒砌石岸,去除急弯,疏浚河道,修建拦河坝等设施,其他支流也修建很多小水库和小水坝,有效地拦截了洪水,大大减少水患。70多年来,虽间有洪水暴发,但很少造成大的灾害。
曾几何时,由于部分厂矿企业排放废水污染和不法从业者无节制采挖河沙,清澈的徽水河变成了恶臭刺鼻,不忍目睹的“灰水河”,令人痛心!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治,现在徽水开始重现往昔的碧波荡漾。
夏末秋初时节,在徽水河绿道漫步的游人络绎不绝,随处可驻足观赏老三桥和新三桥横跨两岸的迷人风姿。这里一切都在改变,改变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不变的是旌德人对徽水河的情怀。
(作者单位:旌德县黄高峰天门洞生态旅游开发公司)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