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仓市民政局)
一个地名
背后是一段独特记忆
一个红色地名
记录着前人奋斗的历史
回响着拼搏的呐喊
此前您或许已经知道,穿山曾经作为太仓唯一的一座天作之山,在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方面对太仓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山上的十四景曾经让人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的数百篇诗文让人缅怀不已。
明代吴门画派鼻祖沈周的一首诗说的好:“遍观天下山多少,唯有穿山山最小。巍然一洞洞然开,未必此中无可宝”。清初大诗人吴梅村更是将穿山写得灵动有生气,“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
但是您未必知道,穿山在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同样为太仓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
我们跟着小编一起聆听
发生在穿山上的抗战故事
与小编一起追寻
镌刻在这些地名里的红色印记
穿
山
图
1940年,全国的抗日运动风起云涌,太仓的地方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从游击小组——常备队发展到太仓县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1940年3月,由民运干部领导组织游击小组,后逐步扩大为自卫队。同年4月,东路军政委员会决定建立太仓抗日根据地,5月,东路特委派出大批干部到太仓开辟工作,并建立了中共太仓县工作委员会,由杨志明任书记。随后,在距穿山不远的杨漕乡建立了太仓县第一个党支部。9月,太仓县委成立太仓县常备队。12月,常备队经过整训,扩建为太仓县人民抗日自卫队,万忠信任大队长,刘根宝任副大队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这次整训一结束,“民抗”战士就分别深入到敌人“梅花桩”式的据点之间,声东击西,虚虚实实,有利就打,不利则退,依靠当地人民展开灵活多变的游击战。
中共太仓县工委书记杨志明
穿山在常熟和太仓交界处,远离城市,水网密布,道路曲折。在它稍东处原有一座集镇叫冯家桥,是中共三五区委和“民抗”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据史料记载,时任太仓特区工委书记的浦太福和三五区区委书记施光华等地下工作干部,都在这一带开展工作,并且培养了很多地下工作干部。
太仓特区
工委书记浦太福
中共太仓三五区
区委书记施广华
1941年4月,日伪军为剿灭抗日武装力量,派伪军罗崙山一个中队驻在穿山顶玉皇阁内,居高临下,监视老闸、归庄一带的抗日武装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狐假虎威,白天四处逼租抢粮,敲诈勒索百姓,闹得四乡八邻鸡犬不宁,民不安生。针对这一情况,太仓县委决定采取行动,拔除这个敌伪据点。5月2日,县委调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二团一连和太仓“民抗”攻打穿山伪军据点,警卫二团一连负责主攻穿山顶伪军据点,太仓“民抗”紧密配合,阻击沙溪、璜泾的援敌。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穿山据点伪军不堪抵抗,败退沙溪。
这场战斗成功地拔除了穿山敌伪据点,从而保证了抗日根据地南北交通的安全和畅通,此役也是太仓“民抗”建立以后的一次重要战斗,对于鼓舞民众士气,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具有重大的意义。
拟稿人: 陈健,袁晔
审核人:董志军
发布人:王歆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