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都县自信自强、苦干快赶,全县上下一盘棋,凝聚民族团结奋进强大合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楼房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环境干净优美。深秋时节,行走在水乡大地,一步一景,目之所及,皆是风景。“解放前,三都县城仅有500余户居民,道路狭窄,房屋低矮破旧,公共设施简陋。”这是许多老年人对三都的印象。
从1949年解放,到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都城镇建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近年来三都县完成河滨北路水族风情街、香港名都、金桥商业街廊桥、同心桥民族风格包装、县城道路“白改黑”、城区亮化等一大批城建项目建设,市民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包东恒是一名社区老工作者,也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城镇的变迁。
“在60年代以前三都的房子最高顶多是三层,而且是盖瓦的,不打混凝土,都是以木瓦结构为主,到了70年代开始出现了3至5层的房屋,那时候很漂亮了。到了70年代以后就出现了6、7层房子了,进入80年代以后当时我们的水务局这栋房子,在80年代算是比较漂亮了,90年代继续完善安上了电梯。随着房屋建筑的革命,现在房子越建越高,城区也越来越漂亮。”市民包东恒说。
近年来,三都城镇建设以县城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水文化为引领”,聚焦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强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村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优化。建成了河滨南路海绵城市步道、第三中学至姑鲁景区慢行绿道10公里,建成万户水寨停车场、县城星级公共厕所、麻光篮球场、移民安置点公共服务厕所等一批基础设施,有效提高了城市居住水平。
完成县城区人行道改造、河滨南路、同心桥修复、香港名都大桥、彩虹桥、镇级垃圾转运站、县城垃圾中转站等一批市政设施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城市更新步伐。完成了水书大道、河滨南路改造、三都县巫腰收费站至苗龙路口道路改造工程等11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社会公共停车场共4个,累计建成停车位9300个,新增和改造县城区公厕19个,改造了城市公园凤凰山公园。
“城市的房子不断增加,原先有3个社区,现在有10个社区,都柳江配套设施也建设得相当好,有钓鱼、有娱乐休闲的地方,现在我觉得三都的变化很大,群众个个的精神面貌也很好。”市民覃云向说。
三都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上,重点是加大路网建设,打通了麻光片区到圣山大道的南出口,不仅方便了万户水寨、三郎社区的群众出行,也拓宽了城区面积。
从2009至2019年历经十年,我县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35530户,覆盖贫困人口22215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改革进度,仅在“十三五”期间三都县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2.14万户。并从2017年开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同步实施“三改”,从2018年开始实施老旧房透风漏雨整治,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全面消除了危房,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三都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中和镇三洞村水根五组村民潘小祥家2018年通过政府补助实施危房改造后,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的两层平房里,也同步实施好了改厨、改厕,如今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通过危房改造,改厕等,我们农民也得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非常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中和镇三洞村水根五组村民潘小祥说。
“十三五”期间,三都被评为全国100个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10个安置点,搬迁入住10946户50119人,其中贫困人口33552人住上了新房。配套社区服务中心、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就业保障有效推进。群众岑文毅在浙江务工多年,一直有创业梦想,看到社区良好的发展势头,他选择了回乡发展。
“我们这里社区各方面发展得比较好,引进了这个食用菌厂,所以我就回来这里就业,离家也很近。”大河镇红星博大菌业负责人岑文毅说。
为切实抓好后续管理服务工作,该社区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共创新市民美好新生活,移民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来到这里什么都方便,因为我们居住在楼上,下面就可以就业了,来厂里面上班,接送小孩也方便,在家可以照顾老人,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搬迁群众罗霞说。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都民族团结砥砺奋进谱新篇,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城乡旧貌换新颜,乡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凤栖水乡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三都再启新征程,展望未来,“十四五”未来发展更可期。
三都县融媒体中心 刘龙炯
编辑 谭诗雨
编审 张发扬 蒙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