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美猴王
【景点】10万公里穿梭游:西牛贺洲─东胜神洲花果山─南海普陀山─西牛贺洲
综上所述,六耳确实可以指“第三人”,但这个人未必是实在的“人”。《西游记》是双男主叙事,六耳猕猴则是双男主之外的一个影子。
在这个不知名的所在,取经团队爆发出了又一次分裂,也陷入了史上最大的混乱之中。
整个取经途中,悟空被逐过三次。通观这三次,会发现这三次放逐的缘由是同一个:悟空打杀了人(不管是不是真的人,如白骨精)。由此可以推论出:“不可杀人”,是唐僧内心中的价值底线,无论如何不可违背。
所谓佛门慈悲,还有告官会连累自己那些话,其实都是饰词。唐僧真正不能接受的,是以己之名义,杀戮自己的同类──这是大多数宗教的戒条,其价值理念深植在每个文明人的心中。
为什么不只是佛教讲的慈悲?前面讲过,如果说慈悲,众生平等,但在唐僧心中,杀人与杀妖,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点,观音菩萨也是认同的,因此她诫勉悟空:
“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这二人的对话,其实有点儿太轻飘了。我们来体会一下唐僧的内心:
自从离开长安,双叉岭失了两位徒弟,两界山别了刘伯钦。一路走来,莫说大唐同胞,就是人类,也只是穿插其间,大部分的时候,面对的不是妖便是神。如果你是唐僧,会不会在神妖之间唯唯诺诺之余,内心有着对草芥一般的人类的悲悯与袒护呢?──毕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这也是生活》)。
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已经儒教化、体制化了,他的本体是无论如何不敢做出欺师灭祖的勾当。但是他内心的恶念,那种不耐烦,不服气,就通过幻化六耳猕猴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书中说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对战,会用“这大圣”“那行者”来分指二人,其实是赋予了两人不同的身份:孙悟空本身热心,待人好坏但凭天性,无善恶之分;加入取经团队之后,有了善恶的枷锁,却又无法完全认同领导人制定的善恶法则,故此六耳猕猴是悟空变成行者之后的暗黑一面,也可以说是行者脑海中的天使与魔鬼两个打架小人。
六耳猕猴一开始还是会给唐僧送水,显示“你看没有我不行吧”,但一旦被拒绝,立刻像渣男一样翻脸无情,又是家暴又是出走(你看,我说悟空内心住着个渣男吧)。当然,先家暴的是唐僧:“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暴力家庭会形成暴力传统,不是虚言。
六耳猕猴在水帘洞口念通关文牒那一段,有人说是悟空内心寻找价值确证的表现,我想也可以认为是悟空在努力确定取经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悟空内心对取经是认可的,但对取经团队的领导人,虽说不是没有感情(不然就打杀了),但对其领导能力是极端不认可的。于是出现了有点荒谬的画面:
讲真,唐僧固然对悟空杀人忍无可忍,悟空这一次辞职的愿望也是最坚定的,从南海到灵山,从观音到如来,哪怕真相大白沉冤得雪,悟空仍然要求《松箍儿咒》,“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而从观音到如来,都认为悟空是在“放刁”,但悟空说的“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却是真的。
是故成佛之后,悟空对此还是念念不忘:
讨论区
@不吃胡萝卜:
六耳猕猴不仅打了唐僧,还把东西抢走,甚至还想自己造一个团队去取经,这在某一种程度上在否认唐僧的存在,肯定自我的存在。从文中可知,文中的六耳猕猴不仅会认为自己能带领团队取得真经,还能流芳百世。
@梅子林:
@小盒子(90后):
悟空此番被唐僧嫌弃,因为他真的没有轻重分寸,优秀聪明如悟空,也难以驯服自己那颗野马般的心。人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自己未经训练、狂乱的心。
@Dora Wu(新五年级):
两个孙悟空打起来了,打到如来那里才分清楚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要管理好自己的内心,否则就会出现一个像六耳猕猴一样的东西。
早读《西游》
杨早新书
近期
TAN
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