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减”,研学旅行将迎来哪些机遇?研学旅行是否会步入发展快车道?“双减”政策的出台会对整个研学行业及研学企业有哪些影响?下一阶段研学旅行将会涌现出哪些新主题、新玩法?如何开发出更具内涵、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研学旅行产品?这些都是相关人员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 “非遗+研学旅行”打造传承新课堂
教培机构:
踏入研学游赛道 转型能否成功?
近期,随着“双减”以及配套政策的逐渐落地,以新东方为代表的上市校外培训机构股价全线暴跌,新东方、瑞思等股价降幅超过70%,有的公司甚至高达90%多。超九成校外培训类公司纷纷裁员,甚至准备关门。
面对危机,一些培训机构开始尝试转型。新东方推出了素质教育培训相关课程,如美术、乐高编程等;瑞思教育推出了“瑞思海芽成长空间”和“瑞思研学”。英孚教育推出了英小孚儿童成长中心,涵盖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艺术创造、科创启蒙、文化传承、探索世界等素质教育内容。好未来旗下素质教育品牌“励步英语”更名为“励步”,推出励步儿童成长中心,涉及美育、书法、围棋等素质教育。网易有道推出了“有道纵横”少儿围棋项目,围棋已是有道成长最快的爆款。世纪明德也将产品线扩大到青少年生涯规划、青少年心理健康、创新人才培养、美育、体育等方面……向素质教育转型是目前学科类教育机构的共识。
对此,贝壳教育一名资深员工表示:“教培机构拥有众多的学校与家长资源,若是在研学旅行方面运用得当,将会为开启新方向增添便利,而这些也是很多研学旅行机构所缺少的优势。”
“研学项目已经不再是小众项目,已经成为大众项目。如果转型的教培机构实力雄厚,原有私域流量充足,那么转型研学旅行行业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机构原本实力就很一般,那就要慎重考虑研学项目,除非你原有生源和研学项目非常匹配,要不然不建议选择。”该员工表示。
“转型研学旅行应更加专注客群分类后的产品研发,比如,可以开发科技航天、建筑规划、音乐艺术、美食烘焙、青少年外交、海洋科技、美学设计等领域的专注研学产品,进一步深挖资源。”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 小小考古学家探秘之周秦汉唐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企业:
涌入新竞争者 挑战与机遇并存
“双减”政策落地后,研学活动成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赛道之一,大量教培及文旅机构可能会进入市场,市场竞争将变得十分激烈,现有中小研学旅行企业的生存空间难免会受到挤压。“打败你的不是对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一些缺乏应变能力的中小研学旅行企业,可能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被其他行业进入的竞争者莫名其妙干掉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双减”政策对素质教育类研学课程,如艺术、劳动、体育等,并没有明显利好,因为研学本身就不涉及学科教育内容,说明显利好不太准确。
再者,目前“双减”政策还在完善中,且尚未明确是否针对研学服务制定实施指导价,如果实施指导价为非赢利性质,将会从根本上影响研学旅行企业的生存体系及产品结构。
不过,总体来说,“双减”后,其他领域的企业进入研学旅行行业,在加大竞争的同时,也会倒逼整个研学行业转型、提升,诞生新的商业形态、引入新的研学元素、实现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诞生新的研学职业。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分工更加精细,服务更加优质。研学旅行或许会迎来长足的发展,同样也会由于融合了更多领域的新元素而进入新发展阶段。
携程《2021暑期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休闲亲子游、研学旅行体验成为暑期定制游的主力。从供给侧角度看,研学旅行产品较2020年暑期增长超过650%,研学类产品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小猪民宿报告也显示,带有研学功能的民宿产品同比2020年增长超450%,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倍……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新兴职业开始涌现,高职高专开始开设研学旅行专业。
虽然市场十分可喜,但事实上,整个暑期几乎都没有开展研学旅行。去哪儿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之前,7至10天的中长期夏令营研学产品较多,现在3至5天的中短期研学产品更受欢迎。
与此同时,研学旅行行业仍存在研学安全、资质良莠不齐等问题。军事夏令营教员暴打3名未成年人事件、安徽研学旅行基地摘牌事件等对整个研学行业都是警示。
▲ 学子开展红色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市场:
“教育”和“旅游”融合 学校与基地直联
“双减”政策让“周末教育”成为热点,对研学旅行市场也是不小的考验。
比如研学课程的研发,如果没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课程以及优质的研学导师,内容缺乏吸引力,可能会让很多客群丧失兴趣。“没有特色和亮点,只是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旅行和简单旅游资源的叠加,根本满足不了现在孩子的需求。”一位家长表示。
“建议联合教育、旅游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开展研学课程设计活动,根据地方特色和当地学校的特点,设计出不同主题、不同时长、针对性强、质量高、特色强的研学课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城市研学拓展实训基地特邀讲师熊平翔表示:“面对‘双减’,在研学旅行中开展劳动教育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现在,家务劳动可以作为研学旅行的课程进行开发,从最基础的洗碗、洗衣、叠被子、整理房间,到做饭,或是种植、养殖。在研学旅行中开展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地带着学生劳动,而要把劳动作为课程进行开发,这样才能达到科学、高效、实用的目的。”
第二书房创始人李岩表示:“过去培训班只有学科教育,其实应该延续第二课堂——自然教育课堂,以弥补学科课堂的不足,自然教育、生命教育在课堂里是没有的,而很多知识都来自于大自然,但孩子们现在离自然越来越远,如何把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和学科教育课堂结合起来,将课本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将孩子们学的知识活化,让更多知识融会贯通,把跨学科的知识壁垒打通,这对孩子的全面成长、构建孩子的底层逻辑会非常有益。”
“学校是大课堂,户外是大课堂,孩子们要读山读水读大自然,读一草一木,读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大阅读路线,让孩子把课本之外的知识多学一些,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更接地气地学习。”李岩补充道。
同时,研学基地要强化监督和评价体系,确保研学基地的水平和研学活动的质量。学校与基地的直联也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来自北京的家长姚静表示:“参加研学游,首先要考虑费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我更希望学校能组织一些研学旅行活动,这样家长也放心,也省钱。”
在这方面,江西省于7月28日发布了《中小学研学旅行》标准。该标准涵盖了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课程设置规范、组织实施规范、评价规范等规范文件,为研学旅行设置了基本规范。
此外,研学旅行市场愈发壮大,“教育”和“旅游”要融合发展,面对旅游生态的变化、市场细分后的客群分流、客人清晰的出行需求,要提供更加专业、细分,更具创新力、融合度的研学旅行产品。
(刘妮丽)
专家点评
程 佳
因人施策 体现德智体美劳多个维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特聘教授唐承财:“双减”后有两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中小学生的课后时间增多了;第二,学生接受家庭教育、课外教育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
研学旅行产品的研发最关键的是坚持因人施策的理念。针对不同学龄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并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策划研学活动;研学课程内容必须要体现德智体美劳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学旅行产品需要注重政策宣传、科技前沿、思维启迪、素质培养等内容,要强调研学旅行产品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科技感、启发性、趣味性,要重视研学旅行过程中服务的人性化、舒适性。
有游没有研 研学游产品质量还需提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双减”在理论上对研学游是有帮助的,线上教育机构都在谋求线下转型,这对过去被认为是相对累赘或被认为是耽误时间的研学游会有所促进。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线下研学游还没有大规模开展的现实条件。
另外,原有的研学游产品在质量上还需大幅提升。原有研学游产品大多存在内在品质不高、主题不明确、有游没有研等突出问题,对于中小学生相关素质的提升做得还不够。现有的研学游产品需要针对青少年相关素质的培养,做更多开发和拓展,才有可能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研学游市场将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韩元军:现在“双减”刚刚开始,很多政策还在完善中。按照中央部署,等“双减”真正落地后,研学游市场将会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研学出行短途化、高频率、类型多元、定制化、小型组团化等特征将会呈现出来。
从需求侧来说,周末学业培训取消后,青少年在周末出游将形成高潮,特别是体育休闲类的研学项目或者景区将会拥有巨大的市场,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市场细分将更加显著。
从供给侧来说,更多其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将进入研学旅行市场,这涉及到研学产业链的各个领域,既有研学景区,也有研学旅行代理机构,研学旅行的供给主体将会出现多家实力较强的旅游集团,这同以往中小研学机构居多形成差异,另外,信息化、定制化和家庭化、组团化等市场需求仍会让具有专业能力的中小研学企业具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
将研学旅行与其他旅游业态深度融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王学峰:在需求端,“双减”会使得研学旅行需求充分释放。寓教于乐的研学产品需求将大大上升,以家庭亲子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容,且更注重产品理念、行程内容、服务品质、费用性价比、师资力量等。
在供给端,“双减”倒逼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研学旅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集体意识。教培机构入局研学旅行赛道不足为奇,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预计未来会有更多资本、有师资、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培机构涌入这个蓝海,加剧行业竞争。但同时,竞争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提升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在产品与业态融合方面,研学产品的丰富度有望进一步提升。研学旅行让教育与旅游走向融合,研学旅行不是概念的提出或政策的出台就代表了真正的融合,恰恰只是走向融合的开始。要将研学旅行与其他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在保护好当地景观和历史氛围的前提下,延伸研学旅行消费产业链,从而提高受众黏性。
家长心声
刘妮丽
“参加研学旅行,尤其是出国那种,说实话我不太赞成,费用又高又不安全。‘双减’之后,我没觉得家长的责任轻了,我个人还跟以前一样。孩子书面作业确实少了,但阅读、听力的练习还是要做的,孩子只是多了一些阅读时间。”
——来自北京的家长李静
“‘双减’带来的困惑是,线上好多英语培训班都濒临倒闭,不知道该选谁了,VIPKID、51TALK、哒哒好像都爆出问题了。不过,我们原来的线下英语班没倒闭,目前还在正常进行中,只是根据政策要求,调整了时间和主题。说实话,我不想给孩子上英语培训班了,想给孩子找个线上带着读英语绘本的研学班,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另外想找点以体育锻炼为主的研学课程,比如打羽毛球、乒乓球等。”
——来自上海的家长李红
“周末和各种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这个时候肯定要带孩子去参加活动,不然孩子在家就翻天了,有两三个孩子的话就更可怕。所以,放假就安排孩子们去参加话剧营、科技营、户外运动、写生等兴趣营。”
——来自浙江杭州的家长邓云
“说实话,我对研学旅行不了解,也没打算让孩子参加,我更注重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培养。现在福建疫情严重,学校全部停课了,有些同事还在隔离中,所以,基本不能开展任何研学游活动。”
——来自福建泉州的家长王芳
“感觉‘双减’对我们影响不大,我家孩子还在上一年级,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双减’估计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影响会大一些。主课之类的,幼儿园基本没有补过,大班的时候怕小学跟不上,就加了写硬笔字和线上游戏类的思维课。研学旅行如果只是玩玩我觉得真没必要,我到现在也没去过三味书屋,但并不影响我理解鲁迅先生。如果是开展家务劳动等,我倒觉得还不错,至少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
——来自湖北宜昌的家长小帅
(文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1年9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双减”倒逼研学旅行市场走向何方》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