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边这个古镇,低调得让人心疼!
▽▽▽
在成都众多的古镇中,已经很少能听见火井这个名字了···
火井镇位于邛崃西部,距市区三十多公里,紧邻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镇依盐井溪而建,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
01.火井镇的前身今世
火井名字的由来,跟冲出地表的天然气有关。早在西汉(公元前202年)时期就这里的天然气就开始被利用来生产。
从火井镇西行1公里,可到现存最早的火井遗迹旁,这是一眼古井,就在山脚下的路边。井台高约半米,竟是灰黑色的汉砖垒砌,砖壁的图案依然清晰。
西 汉 文 学 家 扬 雄 在 《 蜀 王 本 纪 》 中 记 载 : “ 临 邛 有 火 井 一 所 , 纵 广 五 尺 , 深 六 十 余 丈 …… 井 上 煮盐。”
1659年,英国在西半球发现了天然气,从1790年开始,煤气便普遍成为欧洲房屋主要燃料。
而此时,最先发现、利用便燃烧了千年的邛崃火井镇,却几乎很少使用。
明明也曾在世界科技史风光无限过,才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井”。
但在经济、建筑面貌上落后其他古镇不止一个身位。
作为四川的十大古镇之一,不得不说火井的存在感实在太弱了。
就连邛崃本地人都很少去:“骑车有点远,开车要交9元的过路费。”
外地人更是很少特地去火井逛,网上关于它的消息也越来少。
如今火井的现状怎样?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专门走了一趟,踏寻它失落的“文明”。
02.火井镇的记忆在这里重启
旧时的火井,八方商贾云集,自古生意红红火火。上场有江西馆称“万寿宫”;中街有福建馆,名“天后宫”;下场有湖广馆,叫“禹王宫”。
现在的火井,遇上赶场天还好,要是在平日里,也是冷冷清清。
火井不大,一条不宽的河穿镇而过,河边是陈旧的老房子。
其中,最老的街道河北街,约1500米。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大致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走在古镇街上,至今还能看到清末民初时期修建的建筑。
古街街道狭长蜿蜒,古朴的木架房,陈旧的木板壁、木板门、木铺板,全是坡屋顶平房或带有低矮阁楼的传统建筑民房,处处散发出浓郁的古色古香。
临街一面的铺板可灵活组装或拆卸,早晨拆下铺板即是店铺,傍晚组装起铺板就关门歇业。
河北街不长,但原汁原味,处处流露着生活的气息。所以很多人感叹,去了一次火井,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小时候。
平日里的河北街总是宁静又安宁,街道和建筑显得几许凌乱和新与旧的无序,街面不算热闹,但遇上赶场日,小街小巷来往穿梭的人,显得格外有烟火气。火井中桥是整条街最拥挤的地方,桥上坐满买卖的人。
街上有些小店,全是纯手工技艺老商铺, 祖 祖 辈 辈 流 传 下 来 的 手 工 技 艺 , 成 为 小 镇 匠 人 的 生 存 之本。
在火井,游医摊摊比其它地方更泛滥,30年前的境况,还在这里保留。
打铁铺、露天剃头、手工棕垫、竹篾器具···
匠人的文化与市井的生活在这里融合的自然妥帖,一到赶场天,十分热闹。
镇里的老住户还很多,留下来的几乎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多过着简朴的生活,要么是没有经济能力买房的年轻人,就是不想搬出去的老土著。
年轻人外流,家里的农活由老人来做,孙儿的抚养也落到老人们的肩头。
在火井一到赶场天,老人牵着小孩添置家当的场景随处可见。
火 井 还 有 些 小 食 店 , 有 的 是 露 天 的 , 卖 的 东 西 , 多 为 面,汤元,血旺, 还 有 一 种 煮 的 油 炸 的 面团,称为竖肉。
火井,成都为数不多还保留着老模样的古镇,总有一天它逐渐会淡出我们的视线;
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那些关于火井曾经的辉煌和故事,我想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