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阿县城外,有一座形似甲鱼的小山名唤“鱼山”。此地有一古怪传说:鱼山深处有一口深不见底的深井,
井中用巨大的铁链悬空着一具棺椁,千年来无人敢靠近……
这个传说在东阿县家喻户晓,人们对于那座只有八十多米高的小山充满了敬畏之心!
这座“鱼山”目测之下风水极佳:它东临泰山、南望黄河、西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绝对是一处理想的风水宝地!
那么,传说中的那口巨大的棺椁里,到底沉睡着何人呢?鱼山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这个疑问,在1951年的时候,被一个人无意间解开……
1951年春天,时任平原省(建制三年后取消)省委书记的吴德前往东阿鱼山附近的村子考察。
恰巧,一个小孩子从吴书记身边走过,手里拿着一把短剑边走边玩儿……
吴书记被孩子手里的短剑形状所吸引,便上前查看,这一看不要紧居然发现了剑上有“曹子建”三个字的铭文!
吴书记心中一惊,他自然是知道这个“曹子建”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的第三子,又名曹植。
曹植(曹子建)文学造诣惊人,著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那首妇孺皆知的七步诗就是他的杰作——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感觉到此物的重要性,吴书记带着孩子找到了他的家人,最后花20元买走了这柄短剑。
随后,他找到了考古小组和文物鉴定专家,结果专家一致认为,这把青铜短剑是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所使用的佩剑!
结合东阿当地的那个古老传说来分析,鱼山之中很有可能有一座大墓!
经过上级部门的批示,一支考古队开启了鱼山考古工作,探测结果让所有人为之一振:这座山里果然有一座大型砖砌墓……
这座墓冢依山而建,以砖石垒筑而成,占地面积约1200余亩。
墓室呈前堂后室型,前堂方正,面积约17平方米;后室竖长,面积约4平方米。墓壁均以青砖错缝平砌而成,是典型的汉代墓葬形制。
然而,当考古队员们发掘进入墓葬前室的时候,赫然发现一具腐朽的棺木置于此处!
队员们感觉十分困惑,墓葬的前室就相当于活人生活时的客厅,而后室才应该是起居室,也就是放置棺椁的地方!
如今,这座规模很大的墓葬,居然在“客厅”里放置了棺椁?这完全不合乎常理……
紧接着,这具棺椁之内清理出了28块残存的遗骨,在科学鉴定之下得出结论,此人死亡时年龄在40岁左右。
在墓室之中,队员们还发现了一块带有铭文的墓砖,上面写有“陈王陵”三字。
史料记载,曹植去世时的年纪也在四十岁左右,而且他生前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如此一来,墓中这几个细节便也对上了号,这座大墓十有八九便是三国第一才子曹植之墓了!
不过,曹植作为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而且还是枭雄曹操的儿子,其墓中虽然规模巨大,但是随葬品却颇为简约……
根据统计,从这座墓中共清理出石圭、石璧、青玉璜、玛瑙泡、云母片以及陶器等随葬品共132件。
究其原因,应该也和曹操时期推行薄葬有关。据《曹植遗令》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如今,距离考古发掘曹植墓已经过去了许多年。这座墓葬依然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
最大的一个疑团便是,为何曹植的棺椁会放置于前室?这完全不符合古墓的形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个许久以来一直流传的传说便更加引人入胜!
许多当地百姓因此相信,当年前室发现的棺椁内的遗骸并不是曹植的!曹植的棺椁应该还在“鱼山”的深处腹地,那里或许真的有一口深井。
而这位大才子,还沉睡在悬空于井中的棺椁内,千年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