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中之水,画瀑、泉、溪也要把握澜的形态,瀑泉水急而水纹急速,用笔要连、要健而飞疾有力,溪流平缓而水纹细匀,用笔若流转若笔断意连,澜也有大小之分,急水大波为澜、缓水细波如风行水为涟,画波澜时都要按照实景而仔细观察表现,传李成《山水诀》说“春水绿而潋滟,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泚”,描述了四时水的波澜,春天水色重而有微波潋滟,夏天的水满而水气弥漫、波澜涌动,秋天水萧瑟轻淡江烟不濛所以波澜澄清,冬天水冻而凝滞不动波澜伏而不起,这是四时水的波澜。
“起”段
卷首以近景平视的角度,写山间巨石罅中喷涌而出的长江水,概是厚水经过山峡的左右夹击、左突右撞,从峡中喷壁而出是为疾水,疾水动势强劲,梯落时往往有长流,所以卷首起于喷涌而出的长流,长流波峰阔长而似抛物线,过湍石时分出长岐,画长流用笔和气势宜连而不断,有奔涌不可挡之致,另长流波头有浪花,画时用笔宜劲卷似鬼爪。
“蓄”段
蓄”接卷首“起”,是指涌浪喷出后势急减而在出江口处冲积之意,蓄者是缓蓄,接疾水而蓄积力量,因而此段有“起”段所蓄之动能势减,而力有暗涌,台本《万里图》在此段画一舟筏与水博,以表现水力的暗涌,蓄段波澜层叠,波峰波谷起伏明显,画水波用笔劲健如有弹力,水纹细密表水流的急速,舟筏与水博处激起浪涌。
“迴”段
迴段是长江水从山峡喷壁而出后的第二个引人入胜之小高潮,蓄力之水在此段遇巨石而分岐并从石背转出,原本稍缓的水势又变得急速起来,回转的态势使水起了漩涡,一时翻滚回旋不断,迴段波澜作漩涡纹,用笔细而转折,以表现回旋水的密集,水出石背后在此段开始减缓。
“缓”段
缓段是迴段小高潮之后的暂息,水势在迴段被分流减弱,在缓段减缓,此段仍然是近景平视的角度描写港湾船舟休憩的景致,水势涌动拍岸,笔墨着力于以披麻长皴的笔致刻画坡岸和沙脚,勾笔与起首段和蓄段也减疏许多。
“融”段
融段继缓段后,转变以深远视角描写长江两岸的水村春色:巨石山体减缓为平丘、水上微波融融,坡岸林木繁茂、村居掩映,此段水波平匀,用尖笔细细拖出、层层叠叠,往卷尾渐渐消退。
“平”段
卷尾借融段为平势,视角由深远转为平远,巨大的岩石、老树、坡岸,转变为向远处退去的群峰,江面徒然开阔,远树点点、沙脚长长,水面几无一丝波澜,平静如镜,画卷至此作留白不画的处理,营造一派平静空灵的景致,台北本《长江万里图》表现了长江水由急出到疾涌,又从疾涌到蓄缓,蓄缓经过分歧而减缓,最后出大江变而为平川的几种势态,夏圭利用视角的转换和变化的笔致,从勾水画法到留水画法,在一幅画卷里相继表现了这一连串的势态变化所包含的水之多种情致:怒腾、迅猛、回旋、温融、缥缈空灵,可以说是笔墨技巧熟练所致和对水的深入细致观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