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374 篇 原 创 主 文-
最近,由央视制作的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
第二季《中国地名大会》
知识竞赛节目已接近尾声
其中的“旅行达人讲述题”
可以说是旅行者的高光时刻了
地名
不仅承载着国家民族的历史与未来
也承载着万千普通人的记忆与情感
对自驾爱好者来说
除了熟悉的家乡地名
他们用脚步丈量的“地名版图”更大
通过地名来理解中国的程度也更深刻
很多地名
不是地图上陌生、毫无生气的符号
而是生动的、富有灵魂的
是一次美好的遇见、一段难忘的故事
每次旅行,都是深度阅读…
01、发现奇奇怪怪的地名,是旅途中的惊喜
2019年,读者“小重”自驾云南,来到个旧的蔓耗镇,发了个朋友圈:发现很多地名都有耗字,啥意思?
不只是他,另一位读者“漫游者大雄”在重返香格里拉之旅中,也提到路上一些地名很有意思,像“它的壳”、“上地都”、“下兔懂”、“小那丫”等等…自驾本就是个“离开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往别人待腻的地方”的过程,我们太容易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地名了。
摄影@读者·漫游者大雄
▼
云南风景美是众说周知的了,关于这些难以理解的地名,可能少有人提及。其实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现今的25种世居的少数民族,基本都保留了以本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原汁原味、百花齐放,堪称是“地名博物馆”了。
据资料显示,全省近27万条的地名中,约有25%是民族语,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更高,我们在自驾过程中有所疑惑也很正常。
丙中洛的天主教感恩节,聚集了各种民族
▼
这些民族语地名大多来自彝、傣、壮、白、哈尼、藏、傈僳、纳西等族,其中最多的就是彝语地名和傣语地名,高达上万条。
前面提到的蔓耗,就是傣语地名,以前叫“蛮耗”,蛮是“村”,耗是“白雾”,合起来就是“白雾笼罩的村寨”。而我们熟悉的“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的“德宏”也是傣语地名。
在西双版纳自驾过程中,你会发现怎么地名常常以“勐(měng)”、“景”、“曼”的字眼打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地地名
制作@《中国自驾地理》
▼
这是因为“勐”在傣语里是指地形平坦的地方,多用来指一个地区、一个片区(勐腊:产茶之地);“景”是指城市、城镇(景洪:黎明之城);“曼”是指村落、村寨(曼浓罕:金湖寨)。
这些与汉语字面意义相差甚远的地名,往往不能望文生义,有首打油诗就这么唱的:“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
初来乍到的人,或许会被那些摸不着头脑的地名搞得晕头转向,唯有寻求释义,再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去解读,才能品出其中独特的韵味,收获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
02、地名审美,审的是什么?
冯骥才先生说:“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
地名绝不是凭空生造而来,衍生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它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民族、风俗、语言文字等脱不了关系,所以能反过来让外来者透视到当地的区域文化。
但有些文化是有一定理解门槛的,不是所有都能通过地名来做直观理解,前面说的勐,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字是怎么念的吗?更别说理解它的意思,以及背后的民族文化了。
内蒙古赤峰就有个宇宙地镇,听起来很霸气
镇里还有个很黑村
摄影@读者·漫游者大雄
▼
有的地名虽然大家也似懂非懂,但“雾里看花”反倒有种别样的美感,比如今天的热门旅行目的地:香格里拉、稻城亚丁、雨崩、大理、丽江、羊卓雍措、喀纳斯、婺源、茶卡盐湖。
如果说这些地名不具有代表性,毕竟已经在各种图文、视频的渲染传播中给大众刷满了好感度,那么看看下面这些较为冷门的地名,是否能够惊艳到你:
翡冷翠、大溪地、罗布林卡、可可托海、苍狼白鹿、云水谣、若尔盖、秋那桶、灵台、扶风、云梦、仙游…
去年年底,因为一首歌“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而广为人知的可可托海地理位置图
制作@《中国自驾地理》
▼
有些字眼在我们固定思维里就自带“滤镜”了,所以地名词语经过有意无意的巧妙组合,能够形成独具美感的写意空间,诱发美的联想。
好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无怪乎那些年掀起了一阵以湖南大庸改名张家界市为代表的改名热潮。
其中四川稻城与云南中甸的“香格里拉之争”,湘黔新晃、赫章、六枝三地的“夜郎属地之争”,至今还为人道也。
张家界,摄影@YHBae
▼
还有四川南坪改九寨沟县、灌县改都江堰市、福建崇安县改武夷山市后,知名度噌噌噌往上涨。
因为我们对地名的认知门槛大大降低了,从一个会“眼盲”的词转变成一处知名景点,只要提起,脑子里就有一个大概的具象,被提多了自然而然就想亲自走一趟,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城市改名专门挂靠旅游景点的原因。
03、一个地方的气质,藏在地名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抱大腿”式改名都是成功的,或者说让人心悦诚服的。
最意难平第一名,莫过于原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从此安徽无“徽”,文化失根;又搞得“皖南处处是黄山”,旅者被“耍”得晕头转向。
徽州,一府六县
▼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个词啊,念起来韵味悠长,有人想到了滋养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新安江,有人想到了粉墙黛瓦、烟雨空濛里的田园牧歌,有人想到了称雄商界三百年奇迹的徽商…
古徽州,早已成为现代中国人的梦乡,徽州一旦改黄山,气质就变了,再不能引发这么多的遐想和向往了。
自驾旅行多年的读者“寂寞追风”有感而发:“有些地名,本身就是一个隐秘的故事,它有神态,有灵魂,在天涯海角,招呼着远方之人前往聆听。”
位于黔县宏村的塔川秋色
来源@图虫创意
▼
与徽州气质相似度比较高的,是江南,毕竟两者渊源颇深,甚至还产生过“徽州到底属不属于江南”的讨论。
其实从狭义的地理层面上讲,主流共识认为徽州不算江南,但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作为邻居的江南早已不知不觉影响了徽州。
江南自古人才辈出,又是文人墨客偏爱的地方,很多地名都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文艺范,比如苏州的木渎(dú)古镇和甪(lù)直古镇,很多字不查字典根本不认识,又怕念错,所以有人戏称“不到江南,不知道自己没有文化”。
甪直古镇,摄影@l1s9xc
▼
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襄阳和荆州,因为“铁打的襄阳城”和“大意失荆州”太过深入人心,就给人一种铁血气质和侠义情怀。
说到地名里的气质“滤镜”,怎能少了甘肃?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古朴、苍凉、大气,连起来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代王朝金戈铁马的辉煌岁月,是丝绸之路经久不衰的繁荣兴盛。对中华民族而言,甘肃的河西走廊是块永远值得朝拜的神圣土地。
河西走廊,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
离开敦煌往西,就是当年张骞奉命出使的西域了,鄯善、且末、皮山、莎车、疏勒…曾经的西域三十六国“国名”保留至今,谜一样消逝的古文明只剩残垣断壁,依然笼罩着神秘的面纱,等待好奇心重的人去揭开…
当我们怀着对异质文化的向往出发,真正驱车走在道路上,就是一次次打开全部感官的深度阅读。
而“阅读”得多了,自然也就能从各种地名中,读到不一般的味道来,比如旅行达人们能通过地名看中国各地的地形:
重庆地名之所以多“坝”和“坪”,是因为重庆以山地丘陵为主,没有大面积的平原,需要寻找一块平地来居住生活;
叫“塬(yuán) ”、“梁”、“峁”的基本是陕北高原里黄土被侵蚀切割的地貌,叫“崮” 的一定在山东,当地百姓把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叫作“崮(gù)”,沂蒙就有著名的“七十二崮”;叫“涌”、“沙”、“沥”、“滘”的多半是在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
还有哪些地名值得侃的,留言区坐等大神来秀!(PS.见多识广的自驾旅行达人们,要不考虑考虑参加第三季的《中国地名大会》?)
参考资料:
陈庆江.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历史地名
戴红亮.《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海潮地理时空.西双版纳的傣语地名为何这么奇怪?
王萌.地名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光明日报》姜珍婷.地名何以成为话题王
在婺源.徽州到底算不算江南?
马莉.中国很多地名说起来很有趣
陈彼德评马.金戈铁马,河西走廊的威武故事
来源/公号:中国自驾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