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佩特拉,它的名声似乎要低调一些,“遗址”位于现在约旦南部沙漠,整座城市几乎全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由于,岩石呈现出了特殊的犹如珊瑚宝石般的“红色”,所以,它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玫瑰古城”。
公元前一世纪,是其鼎盛发展时期。到了七世纪,在阿拉伯军队踏上这片土地之时,这里已经成了“废墟”。
公元前六世纪,纳巴泰人从阿拉伯半岛迁到此处,建立了该城。在希腊文字中,“佩特拉”就是岩石的意思。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岩壁上的建筑,无一不呈现出了色彩分明的“绚烂”,尤其在阳光下,更是闪烁耀人。
不过,据一些史学家考证,这并不是它原本的面貌,早先就是“灰泥粉饰”。而这些“残留”下来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在时间的洗礼中,居然都染上了自己的色彩。在其全盛时期,这里的人口数量高达3万人,领土一度延伸到了红海地区,就连原先的阿拉伯文字都被它的文化所替代。
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的钱币,建造了自己的圆形剧场,在古代的发达城市中,“佩特拉”更是占据了一席之地。
要穿越一条长约1.5km狭长的峡谷通道方可抵达佩特拉,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除了贝督因人,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到了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占领了它,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现在,还可见古罗马剧场的遗迹。到了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再度崛起,佩特拉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由于,贸易路线的改变,它的地位早已不如往昔,很快就被彻底抛弃了。
直到1812年,瑞士人贝克哈特发现了这些岩石上的建筑物“遗址”,它的故事才被重新捡起。这座曾是丝绸之路第一站的城市是纳巴泰人“凿出来的”,更是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之路。后来,货物可以直接从红海进出,使得它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被人废弃了。
几百年后再进入该区域,依旧可感受到当时的“繁华”,那些疲乏的商人们会选择在此处休息,阶梯剧场和公共浴室,无一不“揭示”那时商贸活动的“频繁”。在巨大的岩石上,还可见一些古老东方的痕迹,骑着骆驼的商人,带着中国丝绸和茶叶走向远方......
虽然,入口是个狭窄的三峡之地,但环抱城市的却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源源不断的喷泉更是解决了水源的问题。其被罗马领占领后,经济再度繁荣。罗马人带来了他们先进的技术,改造灌溉设施,改造城建设施,修整商道。
只是,这个时候,海上贸易开始占据了主要地位,港口城市逐渐瓜分了它的运输份额。大马士革和美索不达米亚有了连接的大路,无形之中使得它的贸易运输被抢走了不少。到了公元三世纪,佩特拉的城市实力和财富都远不如从前了。
后人感慨它的“消亡”,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本就是一个“人造”的城市,顺应了当时商贸交流的大趋势。但后来,越来越便捷的海上运输,以及点对点的运输,势必会削弱它的优势,最终,被人弃之而去也是理所当然。
即使如此,这座隐没在峡谷中的城市,仍是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那些高达130英尺,宽100英尺的柱子,雕刻着巨大的塑像。就这样,用天然的岩石材料完成了一座建筑。只是,这些建筑再如何气势磅礴,它也只是无声的遗留物。在后人的眼中,更好奇的是,创造这些建筑的纳巴泰人。
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智慧,让纳巴泰人似乎在一夜间,“霸占”了连接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的“重要通道”?是什么样的智慧,让他们建造起了这座“岩石之城”,并一度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传播了自己的文明?且为何又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来得这么突然,又走得如此匆忙,除了那些带不走的建筑,它的文明就如一阵风,早已消散在时间中。就算有很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拼命挖掘它的故事,但没有线索的文明,只会让人“毫无头绪”。
群山包围的佩特拉,留下的那些刻在山崖上的图案文字,那些交汇相融的古希腊建筑和古老的东方传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虽然,文明已逝去,但探索却还在继续。其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一些消失的古城,一些逝去的文明。它们代表着一段时间丰富的历史文化,代表着当时人的智慧,让世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伟大,能够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
当然,不管怎样,不管消失的文明有多么捉摸不透。相信,总有一天,世人会在某个隐秘的角落,发现它们的秘密,将它们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资料:
【《罗马神话》、《世界文化遗产——佩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