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游,杏花飞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唐代“花间词人”韦庄的一首《思帝乡》,揭开了古人郊游的神秘面纱。
春日,正是郊游的好时节。郊游有春游和秋游之分,但春游更受欢迎。古人郊游玩什么、怎么玩?不同时代玩法不同,先秦郊游有“风情”,魏晋人重精神,隋唐人则更加讲究吃喝……
▲ 隋·展子虔《游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先秦的“风情游”和“情人节”
先秦人的郊游浪漫而“风情”。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许多爱情诗篇,大都是时人郊游的记录。
《出其东门》起首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外出郊游的女子。《溱洧》一诗也说“士与女,殷其盈矣”,在溱水和洧水的河边,出来郊游的郑国男女,到处都是。
以追求交往为目标的郊游,成为当时郊游的一大特征。国家为方便男女的感情交流,还设定了固定的春游节日——“上巳节”。上巳节,因选取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
魏晋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
魏晋时代,“风情游”的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许多士人“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的山水之间。当时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就是代表人物。
当时留下记载的郊游活动也不少,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便是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这天出去郊游后诞生的。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讲究。《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有一套郊游的“行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可谓当时的“骨灰级驴友”。
郊游出境界的,还要数陶渊明。有“千古隐逸之宗”美誉的他,做了数十年“公务员”后,辞职回家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他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至今没有哪位“驴友”能超越。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人的“郊游热”和“吃喝风”
魏晋人郊游虽游出了境界,但“郊游热”在普通人间并未兴起,仅属“小众游”,到了唐代,才形成了真正的全国性群众“郊游热”,尤以京城长安为最。
长安东南郊的“曲江风景区”,是当时长安市民郊游的最佳去处。虽属皇家花园,却对市民开放。每到中和节和上巳节,曲江两岸游人如潮,以致长安几成一座空城。
唐人郊游特别在意物质享受,郊游期间吃喝之风盛行。白居易的所谓“酬钱员”,便是请钱员外吃饭的意思。唐人热衷于郊游,除了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有关外,与假期多和上层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关系。《唐诗纪事》记载,唐代从皇帝到臣僚都喜欢郊游,并因此形成了制度。
宋代以后郊游爱体育
宋朝人称春季郊游为“踏青”,并设有“踏青节”。在宋代,郊游也出现过小高潮,但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而非上巳节。
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的情景。
到了明清时期,作为古代中国“郊游热”兴起重要标志之一的上巳节彻底衰落,其郊游内容被完全糅合进了清明节里。趁着扫墓郊游,这在明朝的南方特别明显。
宋代以后,古人郊游的活动内容变得多元化,趋于简朴,体育健身运动受到喜爱:宋朝人喜欢蹴鞠(踢足球),明朝人喜欢打秋千,清朝人更迷恋放风筝。
◎本文原载于《羊城晚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