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
清晨,我和朋友去万盛金桥镇新木村瞻仰重庆历史文化名人刘子如先生的陵园。
汽车沿国家湿地公园青山湖疾驰。窗外是如黛的青山与清幽的湖水,我情不自禁地打开车窗,仿佛置身于名山仙境之中,任凭清风扑面,睁大眼想看透烟雾缭绕深处。我想那里定有清新的世界,也许能擦去心中的迷雾。
汽车在一处青石阶梯旁停下,抬望眼,只见草木葱茏,曲径通幽。“这条青石小道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当年就读子如先生创办的青山孤儿院学子捐建的。”朋友道。子如先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是清末重庆主城地图《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的绘制者,我在重庆三峡博物馆见过。
我们拾级而上,子如先生生平渐入脑海。他生于1870年,13岁从新木村只身流落重庆街头,被临江门外一个寺庙收留并学刻字手艺,后来经销缝纫机发了大财,成为享誉西南、名噪中国、蜚声海外的爱国者、实业家、慈善家和教育家。1937年,古稀之年的他筹集物款,亲率130多人的“重庆市抗敌后援战地服务团”,奔赴南京、汉口等抗战前线。
再仰望,松树、柏树、青竹相间,陵墓明晰可见。快步上完石阶,就见开阔的平台和气势不凡的陵墓,“刘公子如之墓”六个字刻于其间。子如先生陵墓于1949年1月修建,后因年久失修,2006年由重庆市发改委、重庆红岩联线等部门拨款重建,采取斜幅式浮雕像配以刘子如墓志铭,陵墓南侧塑一尊刘子如全身雕像及子如陵园碑记。2012年被市委、市政府定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朋友说,先前有个陵门,门前篆刻着一副对联:“佛非佛,仙非仙,有寿者像;老吾老,幼吾幼,是仁人心。”这是子如先生六旬寿庆时刘湘写的寿联。
得知墓中无任何随葬品时,我不禁为子如先生“厚天下而薄自我”的胸襟所折服。1948年腊月,子如先生因病去世,家属谨遵遗嘱,仅给他穿两件布衫,薄棺入土,全无任何金玉殉葬,留下许多让盗墓者乘兴来败兴归的乡野传闻。子如墓前的碑文记载了他传奇而正义的一生,他孤苦奋进、坚韧不拔的创业历程和自奉甚薄、奉献社会的慈善灵魂以及古稀抗日、匹夫有责的爱国行动让我们感慨良多,他一生善言重行、为民呐喊的不倦身影和实业兴邦、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仿佛呈现在我们眼前。
子如先生1914年创办重庆第一所私立孤儿院,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有用之才,孤儿院学生中就有红岩烈士江竹筠等杰出人物,其善举受到冯玉祥等社会名流及社会的高度赞誉。1925年,刘子如自费出国考察富民强国的真谛和宣扬泱泱中华优秀文化,著有《新新游记》。
清风徐来,我们徜徉在陵园,思绪穿越到子如先生所处的年代。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时,他愤而起誓:“何日与日开战,我不用国家分文,立即奔赴战场。”抗战爆发后,他在前线服务三年,曾被敌弹炸伤。所有人都劝这位老人返家,他却斩钉截铁地说:“现在强敌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我不能冲锋陷阵,干的事不过是尽一个中国人挽救民族沉沦的天职而已!”陈毅将军感其爱国热情,题赠大幅照片“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留念”,当时国民政府亦颁发其“服务前线,卓著成绩”的表扬奖状。
子如先生中等模样,身姿俊秀庄重,目光聪慧深邃,慈祥地凝视着巍巍青山。当我仰视子如先生塑像时,崇敬之情油然倍增,为子如先生这样的爱国志士和仁人胸襟,更为我泱泱中华从不缺历史贤名而自豪。
斯人已去,然精神犹存。子如先生这段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历史和说到做到之善行与壮举,也许会让更多的人吮吸纯净的气息,洗涤一身的尘埃。
(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