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池州4月4月消息(记者卢燕 舒欣 周天纵 崔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古诗颂咏千年,也让杏花村深入人心。
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匡庐,东眺金陵,池州,这个安徽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不仅有享誉中外的国家5A风景区九华山,“诗仙”李白曾多次畅游留下千古名篇的《秋浦歌十七首》的秋浦河,还有“中国鳜鱼之乡”,更有千古名村——杏花村。
杏花村地处池州市贵池西郊,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3.76平方公里,这个“一步一景”的4A景区,如今正成为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胜地。
杏花村位于贵池西郊,东接西门吊桥,西临秋浦河边,古有酒肆,产名酒。上溯千年,清《贵池县志》杏花村条:“府志:在秀山门外,有古井栏刻‘黄公清泉’四字。明天启间顾太守元镜作杏花村亭于其地。邑人郎遂有《杏花村志》。《江南通志》:因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南畿志》:有古井圈,刻‘黄公广润玉泉’六字。”
时光悠远,如今,这里杏花成林,樱花成云,河畔芦苇依依,坡上茅檐错落。漫步其中,无论是秋浦河原生态湿地休闲带、十里杏花溪游憩带,还是杏花联湖水上休闲与村韵体验区、谷潭湖田园观光与农事体验区、天生湖山水度假与生态养生区,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浓郁的田园野趣,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成为游人体验江南村落、感受中国诗酒的绝佳去处。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兴起,折射出曾经“九华山”独领风骚的池州旅游格局正在改变,池州正在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近年来,池州市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以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多项规划政策相继制订、出台:编制《池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年)》,立足“农旅结合、以农促旅、兴旅富农”,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开发。出台《池州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池州市促进民宿规范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修订完善《池州市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若干奖励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池州全市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年增长10%以上。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00亿元,年增长12%以上,乡村旅游吸纳就业近12万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池州在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同时,也坚持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池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全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规划引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高质量建设。围绕“一市四业(茶叶、九华黄精、池州鳜鱼、皖南土鸡)”的思路,编制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专项规划,立足各县区产业特点,每县区选准一个产业,积极打造“一县一业”。同时,加大政策扶持。促进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市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进行扶持,2019年共兑现市级财政奖补资金724.89万元,2020年共兑现市级财政奖补资金990.9155万元。同时,池州加强项目合作,面向长三角“一市两省”,优化营商环境,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招商,为项目做好服务,确保项目尽快落地。
作为池州王牌之一的“鳜鱼”就是农业发展的主力。池州自古盛产鳜鱼,尤其是在秋浦河。相传五代梁昭明太子萧统食秋浦河鳜鱼,以其水好鱼美,封其水为“贵池”。据考证,明清以来,著名徽菜“臭鳜鱼”就是以池州鳜鱼为主料,配以特有佐料烹制而成。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品尝秋浦河鳜鱼后,留下了“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于掌”等佳句。
为了大力开发秋浦河鳜鱼这个独特的地方水产优良养殖品种,自上世纪80年代起,池州渔业部门就致力鳜鱼亲本选育与苗种规模化繁育研究开发。近年来,贵池“秋浦花鳜”产品相继获得省、市名牌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及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多年耕耘,终成正果,2020年,池州荣获“中国鳜鱼之乡”称号,目前,目前池州鳜鱼养殖面积4万余亩,养殖品种包括翘嘴鳜、秋浦斑鳜和秋浦杂交斑鳜。鳜鱼年产量达5086吨,年产值3亿余元。
青山隐隐水迢迢,丰饶的北纬30度线,让池州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体富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丰富充足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共同成就了这座江南小城的秀丽精致,也为池州奠定了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起步腾飞的基础。2021年,池州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努力做到“十四五”时期要加快高质量跨越赶超,奋力实现“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