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江西省各大景区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其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不少旅游景点走起了“国风”路线,推出了一场场“国风秀”。在这其中,非遗文化也跟着“潮”起来,跨界“圈粉”无数。
随着文化与旅游不断深入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全省各大景区在引进非遗项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收获颇多。滕王阁下彩龙腾舞、婺源傩舞花间起舞、采茶戏唱响茶海……如今,非遗进景区渐成常态。
2月24和25日,滕王阁下龙腾飞舞,连续两天举办舞龙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突破500万。主角是南昌城南龙灯厂的潮品彩带龙。随着音乐响起,滕王阁门前广场上,群龙腾舞,场面壮观,吸引众多游客跃跃欲试。受疫情影响,城南龙灯厂的传统龙灯订单遭遇断崖式下降,省级非遗“城南龙灯”的传承人史克滨求变求新,设计了“迷你”彩带龙,有不同型号大小,适合单人舞动。“彩带龙保留了城南龙灯的龙头外观专利,是老少皆宜、Q味十足的祥和版龙头。”史克滨说,在当下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彩带龙又新“圈粉”了城市中的不少健身爱好者。
无独有偶。3月14日,二月二,“龙抬头”。在鹰潭龙虎山举办的水上舞长龙活动中,记者再次见到了彩带龙的身影。当日下午,泸溪河上,锣鼓喧天。一条数百米长的“巨龙”蜿蜒行进,现场一片沸腾。这条“巨龙”由近百条竹筏组成。每条竹筏上,彩带龙飞舞,灵动鲜活。
作为文化、旅游大省,江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非遗资源,旅游与非遗的融合如火如荼。非遗为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滋养,让旅游更加有味道;旅游则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为非遗增添了活力。
与非遗的“联姻”,为旅游开辟了一条“个性”的道路。抚州文昌里曾是临川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抚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改造后的文昌里,建筑不改其貌,同时引入非遗项目,文化底蕴更足,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为了突出场景沉浸式体验,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邀请了众多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非遗工艺,展现抛绣球、吹糖画、草编、捏面人、糖葫芦、剪纸等绝活,收获了大批“粉丝”。
和旅游的“牵手”,让非遗找到了一条“活化”的路径。3月13日,景德镇古窑风火窑开窑亮宝,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手工成型、柴窑烧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窑以‘活的陶瓷博物馆’的形式,坚持生产性保护,既传承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向游客再现了千年柴窑烧瓷的文化景观。”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说。
当前正是赏花旺季。油菜花是婺源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傩舞是当地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月17日,在婺源篁岭景区,婺源傩舞花间起舞,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欣赏,并参与互动,热度丝毫不逊色于赏花。
近年来,婺源把文化和景观融合起来,推动非遗进景区,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婺源县梦里老家景区以“演艺”为核心,植入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为夜游经济赋能。3月18日举办的春耕大典,以“演艺+民俗+非遗”的形式,“演”出了婺源春味。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非遗板凳龙表演已成为景区常态活动,也是景区特色活动之一。活动最大特色在于,邀请游客当“扛灯人”,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非遗文化。
“如今,人们期待在旅行中获得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也更看重旅游体验。”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旅游”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我省各地旅游资源丰富,再加入各自的非遗元素,变得更具特色与魅力,也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非遗+旅游”工作,打造更具有深度的风景,让更多人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江西风景独好”。
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江西在行动。近日,我省公布了17个非遗传承小镇、35个省级非遗基地;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正在研究制订“非遗进景区”行动计划,要求重点旅游景区要引入非遗项目。此外,我省还将探索“非遗小镇+保护”“非遗小镇+旅游”“非遗小镇+扶贫”“非遗小镇+产业”等保护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