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研究表明:当人自己不能够选择正确选项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接受“默认选项”。这是人对于默认选项的一种依赖,因为默认选项没有心理压力。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旅游公司搞活动,说周末去罗马旅游,包住宿和饮食。还有另一条线路是去巴黎的,也是包住宿和饮食。那么,这个广告打出去以后,就有很多人来参加这个活动,有人选择罗马,有人选择巴黎。
后来他们又追加了一个选项,周末去罗马旅游包吃但不包住。在这三个选项出现之后,他们发现人们的突然发生了变化!在没有这第三个选项之前,去罗马的和去巴黎的人数是差不多的,但是当出现了“去罗马旅游包吃不包住”的这个选项之后,人们普遍倾向于选择罗马包吃包住。
其实他们追加这个选项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是一个明显不会有人选的,但是这一个不会选的选项却影响到了去巴黎的这个选项。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去罗马包吃不包住”的这一个选项衬托了“去罗马包吃包住”,是个特别优惠的事情,所以人们更倾向于去选择这个更优惠的选项,甚至觉得比去巴黎更优惠。
还有一个非常类似的例子,也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有一个叫“经济学家周刊”的杂志,上面刊登了一则广告,意思是说你订他们这份杂志,如果订电子版的话一年费用为59美金,如果订打印版的话就是一年125美金,如果两个都订的话一年125美金。
大多数想订这份杂志的人,第一感觉肯定是选“电子+打印”版的。没错,电子版59,打印版125,两个都选125。大家看到这个广告一定觉得很有意思,明显中间那个选项没有意义。
于是就有老师在课堂组织了100个学生去做这个题目,结果有84%的学生选择了两个都订,有16%的学生选择订电子刊物,没有人选择125美元打印版刊物的那个选项。
那么中间那个选择很明显是没有意义的,能不能去掉呢?然后老师就把这个选项去掉了之后,又找了100个学生测试了一下,结果有68%的人选择了电子刊物,有32%的人选择了两个都要。所以中间那个选项看似完全没有意义,人都不会去选,但是就因为它的存在,造成了前后两个结果完全逆转了。也就是说中间那个选项能决定你究竟选哪一个。这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心理策略!
那也就是说,其实你做出的选择并不是你做出来的,而是由题目本身给你的选项做出来的!你完全没有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订刊物,也就是说很少的人能够真的听自己的话、听自己的内心,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这个事情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说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根本上是不知道的,我们会被默认选项所吸引,我们会被没有意义的选项所影响,我们会被别人的选择所干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