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纪合
安仁镇龙门村,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的土原上。传说古时大禹治水路过暂住歇息,忽然狂风大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霎时东西两边坡水滚滚而下,汇集成涛涛洪流向南而泄,景象十分壮观。大禹见状,不由大声惊呼:“此乃龙脉再现也!”从此便称此村为“龙脉村”,后来人们图笔下之快,写成龙门村。
原龙门村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建起龙门古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寨按照“前祠后寝、东庙西茔”的原则建立,为正方形,四道城门高大巍峨。东门上书年“日耀龙门”,象征龙门在朝阳的照耀下欣欣向荣;南门上书“龙门望岳”,是说龙门望着华山,祈望华岳之神保佑;西门上书“龙门保障”表明福气、俸禄、健康有西方神灵保障;北门上书“龙门锁鈅”,是希望能扼守龙门的安全健康,人财两旺。古寨的楷书楹联“风月无际晴空回望数千里,江山如画紫气转来第一村”说明了古寨的壮丽程度。
龙门村地处同州府的“白菜心”,村民富裕,文化水平高,脑子灵活,造就了闻名同朝两县的大财东:“龙门百顺家”。
刘氏家族是龙门的大户。刘氏十四祖刘化英年幼时,刘家已是当地有名的富裕人家。当刘化英掌家理事的时候,正逢康乾盛世,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富有开创精神和经济头脑的刘化英乘盛世之东风,派家人到各地去开当铺做生意。由于刘化英管理得当,各处当铺生意都很兴隆,直至当铺开到第一百家时,生意更加火爆。这真是:“百当(铺)皆兴,百路进财,百事顺通”,财富如流水滚滚而来,刘家很快就成为秦东有名的大财东,“百顺家”的名声也就名扬四海了。
刘家发达后广置土地,有数不清的银两,鸦飞不过的土地。传说有一乞丐,经常来刘家讨要。时间长了,村子里的一位老人感慨地说:“吃了人家的饭,吃不了人家的福。你吃人家的,还要巴到人家地里,到头来还是人家的!”这位乞丐不相信,一天在刘家讨要后就向西走,走了一天,实在肚子胀的蹩不住了,就在玉米地里拉屎,完了一 问,还是刘家的土地。“百顺家”世代遵循祖训,乐善好施,广结善缘,热衷于公益事业,曾义举修西安贡院、浐河、灞河西桥,捐金关中书院,主建朝邑宗祠,扩修刘氏祖祠。每遇荒年,开仓放粮,搭棚舍饭。其十五世祖刘廷渊(字静轩)逝世出殡时同朝两县群众自发路祭,葬入祖茔后夜奠者络绎不绝,坟前烛光彻夜不灭。在义修西安贡院时,因不肯向监工的官员送礼,已经完工后验收的官员提出异议,耿直的刘氏坚持不贿赂,推倒重修。时值隆冬,为赶工期,用酒水合泥,终于赶在科考前完工,负责验收的官员无奈地说:“王八蛋真有钱!”长安城流传着“同州有个刘増山,长安城里修举院,银钱花了万万千,临了落个王八蛋”的顺口溜。随后,刘家把修贡院的剩余建筑材料拉回同州府,盖就了“川心店”一条街。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龙门人继承和发扬了先祖脑筋活、干劲大的优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成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后,龙门的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异军突起,又为全县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在产业调整过程中,龙门人依托科技学校,聘请省市县的专家对群众进行设施农业培训,率先在全县建起了塑棚,引进了冬枣等果菜,群众能的收入成陪翻番。经过美丽乡村建设,龙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进入五彩斑斓的大花园,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进入龙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拔地而起的青石牌坊,蟠龙缠柱,祥云萦绕,石狮子把门,“龙门望岳”四个大字耀眼夺目。牌坊两侧是文化广场,广场内各种运动设施齐全,是群众休闲娱乐集会的理想场所。巷道规划整齐、道路硬化,两旁路灯林立,花草茂盛,房舍考究。广场东侧的“德龙池”、“雅鳯池”景观涝池里碧波荡漾,鸭鸣鱼跃,岸边广植长松高柳、梅兰竹菊,又建台榭回廊、茅屋凉亭。广场对面建有文化礼堂和农家书屋年,经常对群众进行“崇德尚礼,恭俭仁孝”龙门精神教育。群众在节假日和晚饭后,或在广场轻歌曼舞,或在涝池岸边的桃蹊柳径漫步,或在亭廊品茗对弈,或在农家书屋阅览学习,或在文化礼堂引吭高歌,正应了大家歌词里的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作者简介
周纪合,大荔县两宜镇人,生于1955年正月。自幼热爱写作,虽身世坎坷而奋斗不止。从政近40年,与人为善,与世无争。老来以舞文弄墨为乐,有百余篇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在中、省、地报刊杂志刊出。愿做一丛路边小草,与世界增添一抹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