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为五岳之一。 对于古北岳恒山的位置,从春秋到明朝时期一直是在河北,也就是大茂山,据史书记载,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大茂山。建有北岳庙,是历代帝王遥祭北岳的岳庙。 而从明朝末年到清初,古北岳恒山又被定为在山西浑源天峰岭,天峰岭就是恒山主峰。 历史上祭祀北岳大帝的仪式却是在河北曲阳。其他四岳嵩山、衡山、华山、泰山的祭祀都在其所,只有恒山却在异地。
据说,舜帝一次巡狩北岳,到河北大茂山时,被飞雪阻拦而无法前进。这时突然从北岳之巅飞来一块石头落在舜帝面前,名为“安王石”。舜帝于是就在大茂山建庙,遥祭北岳大帝。后来舜帝再次巡狩北岳,安王石又落到河北曲阳,所以就在石旁建北岳庙。从此以后,祭祀北岳大帝的仪式就都在曲阳进行了。 对于这一段安王石飞来之说,不仅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深信,而且连儒学大家董仲舒、贾谊等人也都没有质疑。
春秋到明末,北岳一直在河北曲阳,直到明末清初,北岳恒山才被定为在山西浑源天峰岭,同时也是从清朝才开始在山西祭祀北岳的。不过从秦朝到清朝初年这1700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帝祭祀恒山都是在河北大茂山,这都是有史书记载的。 据《云笈七签》记载: “北岳神君服元流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如今看到的北岳神形象和文献中的记载差不多。
古恒山是华北平原北部与太行山交接处,由20多座山峰组成,站在崖顶,就可看到那峰连峰,峰拥峰,峰压峰,峰峰争先的壮观景象。有民俗“神仙山40里,山顶有一米,一天滚一寸,几年滚到底”之说,形容山势之高。它陡峭、巍峨、挺拔;最高处太乙峰1890米,上有奶奶庙。
大茂山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脚下蜿蜒小路被横生的灌木挤得模糊不清。越往上爬,山势越险,山林越密,脚下云来如雾,林海生烟。颇有“凌恒山其若陋兮,聊愉娱以忘忧”
山中有数不尽的自然景观;尤以石窟、溶洞为最甚。南端四面悬崖绝壁上有无数神秘的洞窟,仅有神话传说的就有黄龙洞、黑龙洞、无底洞、老君洞、白虎洞、野马洞等。黄龙洞内碧水常年不断,盛夏冰凉刺骨,洞深无底,流出的水中伴有菜叶、菜根等杂物,不知源发何处。西麓幽深金龙洞,洞中有河,河中有洞,是华北地区较大的暗河,平均水深一丈有余。
古恒山林木苍翠,鲜花遍地。其芳草萋萋,百花争艳,将山上的雄奇和草原的辽阔融为一体。 五岳之美各有千秋: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 东岳泰山雄、西岳华山险,中岳嵩山峻、北岳恒山幽,南岳衡山秀。
北岳恒山初称北岳神,执掌一方,周礼视为五岳三公,以公侯待之。到唐初时期,北岳又被称为北岳府君,从唐朝中期开始,朝廷开始给五岳加封,其中唐玄宗封北岳神为安天王。宋真宗封北岳安天王为“北岳安天元圣帝”,同时还封帝后之号。元朝封北岳为“安天大贞元圣帝”。明朝洪武三年时,又封北岳为“北岳恒山之神”。
河北曲阳的北岳庙,汉朝时称北岳祠,唐朝时称北岳安天王庙,宋朝称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元朝称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庙,到明朝时去掉历代所加封号,改称为北岳庙。 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总占地面积为173982平方米。
北岳庙主要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台殿遗址和德宁之殿等,两侧还有一些碑亭。
北岳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汉朝到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帝王祀北岳恒山便在其所。 从清顺治十七年,“移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后,北岳庙便逐渐被荒废。
北岳庙内存有碑、碣、经幢200多通,并建有碑廊、碑楼,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碑刻内容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从书法艺术上讲,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均有。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462年)刻制,其他有“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大唐北岳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庙之碑”、“苏轼诗词碑”、“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等。
古恒山现有北岳庙、玉皇庙、三宵圣母庙、药王庙、眼光庙、关帝庙等10余座,唐县和涞源分别在古恒山东侧、北侧建有北岳行宫。
大家如果恒山吗?觉得那里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