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我从北京前往纽约,顺时针围美国转了大半圈,途经28个州,行车1.4万公里。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把脑海中的印象,与现实进行了一一对号,感触颇多。上篇游记是在圣迭戈、洛杉矶等地的见闻。本文所记录的,是从圣塔芭芭拉出发,沿加州1号公路,前往湾区的经历。
离开圣塔芭芭拉,如果继续沿加州1号公路行驶,景色与之前的一段,大致雷同。于是,我选择圣塔芭芭拉往北的154号公路,这段路穿行于一片开阔的山地间,两旁是农田遍布的丘陵,连绵起伏,好一派田园牧歌,十分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经过los olivos小镇时,还见到不少葡萄酒庄园,据说可以品尝——可惜我没法享受。
再往前,是一座叫索尔万的小镇(solvang),从圣塔芭芭拉算起,到这儿是75公里。镇内有面积很大的免费停车场,停好车在镇里游逛一圈,犹如来到了丹麦。
据说,此处是一些原籍丹麦的美国人所建,他们出于故乡情结,把小镇发展成一个带有北欧风情的地方。就连丹麦国王访问美国时,都特意跑来这里。
别看刚才路上的车不算多,可镇里却挺热闹,多数都是游客。临街的房子,基本上全是餐馆与商店,出售丹麦食品、丹麦工艺品与葡萄酒。许多屋前,还挂着丹麦国旗。
临街房后面有教堂与修道院。在欧美国家旅游,每逢教堂,我总喜欢到里面坐一会儿。
在“丹麦小镇”逛一圈后,继续前行。沿途,依旧是不断经过一些很淳朴、很宁静的村镇。美国村镇显得很开阔,座座屋舍七零八落,散得非常开,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扎堆”。这样的景象,在城市周边也是如此。下图中,我前面那辆白色轿车,行驶了大概10多公里,来到一个路口旁,转弯驶入——那里是个商业区,有商店、加油站、餐馆等。可见,因为居住过于分散,汽车对他们来说,才是货真价实的“刚性需求”。
进入加州后,最令人不爽的是油费。这次旅行期间,在东海岸大都是2.2-2.4美元,在得州最便宜,是2.0-2.1美元,到了加州第一天,一下子变成4.3美元,加一次油从20-25美元,升至35-40美元。今天见到一家3块多的加油站,非常开心。
美国许多加油站里,都像个便利店,规模大些的,犹如小型超市。
店里通常都会有这样一组柜台,有汉堡、三明治、可乐、咖啡。可乐是机打的,小杯0.89美元,中杯1.09美元,大杯1.49美元。无论哪种饮料或小吃,都是自取,然后拿到收银台付钱。
咖啡也是分大、中、小杯,其中大杯是1.99美元,续杯0.99美元。当然,每个加油站的咖啡价格并不一样,在我见过的范围内,大杯美式最贵的是2.41美元,最便宜的是1.25美元。糖和奶精在旁边自取,但我没关注过它的具体内容,因为我只喝黑咖啡,什么都不加的那种。
如此便利,加上我从小喜欢咖啡,颇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天到晚喝个没完。在卡纳维拉尔角那天,晚上7点多准备前往奥兰多,在一个加油站买咖啡,店主说不用付钱,免费。我大致听懂的内容是,他们每天晚上从7点开始免费供应。
从“丹麦小镇”算起,行车107公里,下一站是个叫圣路易斯-奥比斯波的地方。
这是座很宁静的城市,西班牙风格的天主教堂极为醒目,但更吸引我的是火车站。车站门前,早9点到下午6点可以停车,限时2小时。停车场与站台紧挨着,接送人或者上下车,极为方便。事实上,我在波士顿那天,曾跑到火车站参观,尽管是座大城市,进出站与上下车的距离,照样近得不可思议。相比之下,日本火车站虽然采取封闭管理,可旅客走路的距离,也是特别短。
候车室很干净,地面与玻璃窗,我认为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
这座火车站的火车,往北最远到西雅图,往南到洛杉矶与圣迭戈。
美国的铁路客运似乎一直在走下坡路,飞机、长途大巴与自驾车,显得更为兴旺。当我看着海岸星光号列车徐徐开出,车上却没多少人。事实上,即使以公共交通为主的日本,这情景也很常见——我曾统计过在日本乘火车的见闻:乘普通火车36次,有座位33次(车厢内乘客低于10人的11次),满员无座3次;乘新干线火车21次,有座位20次(车厢内乘客低于10人的5次),满员无座1次。
可以看出,日本的火车空座率也很高。按咱们的理解,他们完全可以减少班次,让每10分钟一班的火车,变成15或20分钟一班。但人家没这么做,由此换来了乘客的方便、舒适、享受。
火车站斜对面的路口处,有座《铁路先锋》的雕像——塑造了两位中国筑路工人。雕像旁牌子上的大致内容是:雕像是为了永久纪念中国移民的巨大贡献。这地区第一条铁路线建于1876年,在成千上万中国工人的辛苦努力下,使圣路易斯-奥比斯波能够把农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当我离开火车站,开了没多远,看见路边有一组令我感到很亲切的建筑——牌坊和亭子。可惜当时路边没有车位,没能走过去看看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离开圣路易斯-奥比斯波,朝东南方向行车大概20公里,在一个叫莫罗贝的地方,回到太平洋身边。
公路的一侧是太平洋,另一侧是牧区。随后,经过月石海滩和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纪念海滩。
纪念海滩的对面,是前往赫兹特城堡的停车场。从圣路易斯-奥比斯波火车站算起,到这是68公里。城堡在远处高高的山顶,主人叫威廉·伦道夫·赫斯特,是美国的报业大王,同时也是黄色新闻的创始人。赫兹特城堡极为奢华,对外开放,但需要提前预约。
我没有预约,所以无法进去参观,只得在周围游逛一番。放眼放去,这一大片土地,从海滩到山顶城堡,都是这位富豪的领地,面积高达162平方公里。
继续往前几公里,是白石角,此处不仅有座灯塔,海滩上还有许多海象。
从赫兹特城堡停车场算起,北行100公里左右,是大苏尔。这段路上有海豹滩、太平洋谷断崖小径、石灰窑州立公园,还有数座露营地。
大约过了海豹滩之后,公路进入山区,东侧的山,越来越高。公路开始变得崎岖,忽左忽右,围着山谷转个不停。遇到弯道,切记一定要把车控制在属于自己的车道上,别侵入对向车道。在赛场上过弯,车手会用“切弯”维持速度,但在公路上,这样开不仅会威胁对向来车,对自己的安全同样有害。
此时,临近落日,雾气开始升腾。下图是刚开始有雾气时拍的,没过多久,雾气越来越浓,犹如在云雾中驾驶。
因为雾的干扰,原本应该很美的太平洋落日,只看到了一个片段。
大苏尔是加州1号公路上,比较出名的一个地方。实际上,大苏尔仅仅是个“点”,在它前后的公路上,还有诸多可以游览的“点”,比如朱莉娅·菲佛·伯恩斯州立公园、亨利·米勒纪念图书馆(值得看看)、帕菲佛-大苏尔州立公园(推荐,每车10美元),这些“点”,靠公路连成一条线。在这条线上,吃与住数量挺多,但游客也多,最好提前预定。至于价格,自然稍微贵一些,位置较偏的经济型汽车旅馆都得100美元。
第21天,清晨,离开大苏尔,继续沿加州1号公路北行。
10多公里后,途经苏尔角灯塔。在晨雾的烘托下,视觉效果有点儿像仙境。
过了苏尔角灯塔,景色逐渐恢复到昨天踏上加州1号公路时的模样。路上的车也开始多起来。
此时,公路逐渐离开山区,来到一片开阔地。海滩也由刚才的惊涛骇浪,变得平坦而舒展。
路旁,凡是风景优美之处,往往就会出现住宅。虽然无大门无围墙,可也不能随意进入。
能够停车赏景的,唯有停车区、观景区,或者是教堂。
从大苏尔算起,行车40公里,来到卡梅尔,这是一座小镇,但酒店、商场、餐馆、快餐厅很多。附近还有个洛博斯角,每车10美元,景色不错,值得看看。其实从卡梅尔往东北方向走,还有个“17英里路”,也是每车10美元,景色据说更棒,但我没去——洛博斯角与“17英里路”二选一就行了,没必要都去。
再往前10公里,是蒙特里,那是一座保留有西班牙时代街区的城市。而我此时急于前往的,是180公里之外的湾区——与住在那的友人,今晚有个约会。
驶过蒙特里,公路依旧沿海而行。路边,不时地出现游艇码头。
开车来海滩玩儿的人,也有很多。在其中一个海滩,停车喝咖啡时,我看见俩老爷子,正从车顶卸船,过了一会儿,俩人“全副武装”地坐上去,划走了。有人感慨,人家真会享受,真会生活。其实咱的老年人也挺会玩儿。我们院里一群老人,弄了块场地,天天在那玩儿门球。每次经过,我总遐想,他们要是再支个遮阳棚,来张桌子,弄几把椅子,沏点小茶或喝点儿扎啤,就更像样了。不过,东西方有个根本上的差异,人家孩子大了就独立,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老人也没有替孩子买房买车看孙子的义务。
在加州1号公路上,常有停车区,大都在靠海的一侧,从旧金山驶往洛杉矶的话,停车赏景更为便利。我是从南往北,每次想进入停车区,就得“过马路”,当然,每当此时,地面上都会有左转专用道,按画线行驶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影响对面来车,也就是说,千万别抢行。我国对车速管理最严,其它国家都是对路权管理最严,转弯与直行,后者有优先权,转弯车必须等。
前几年曾出过一起事故,我国几位自驾游游客按平时的习惯,转弯时争抢,被直行车撞翻,结果很惨。
第二个跟咱们这不太一样的,是别影响别人。比如进入主路,或者是进入高速路,在匝道上就得油门到底,把车速拉起来,拉到与车流相同的程度,再择机往里变更车道——这个择机指的是旁车道里,有大于4秒钟的间距时,才能并线。
第三个跟咱们这不太一样的,是别开慢车。车速应遵照路边的指示牌,上下浮动10英里。比如,限速65英里,超过75英里或低于55英里,都是违法的(上述几个数值均源于加州交通法2013版)。所以,北京高速公路上那种限速120公里,大把驾车人只开80公里,如果在这儿,十有八九会被警察拦下。
第四个跟咱们这不太一样的,是路上时常能看见20年左右的车,有时甚至能看见30年的车。在欧美国家,这现象并不稀罕,我曾在柏林街头见过第一代捷达。毕竟,汽车的寿命比较长,用上20多年通常不会有问题。住在加州的友人告诉我,他们这儿也有“年检”,但只是验尾气,按车的年份,采用不同标准,很容易通过。除了修理厂,一些加油站也有检测设备,检测后数据上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