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区规模宏大,经济繁荣,尤其是一些创意商业体,居于繁华商圈内,逐渐成为一方知名地标。比如在远城区江夏境内,就有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创意文化小镇,它由两处风格迥异的项目体组成,占地面积巨大,内部河流村落布局有序,种满了不常见的热带植物林,复古风建筑帐篷随处可见,很有几分异域风情,它就是位于金龙大街上的江夏文化小镇。
远城区少有的特色文化小镇
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旅行,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苏杭一带的江南风水乡古镇,它们都有相当的热度和知名度,最重要的是人文底蕴也深厚。相比之下,国内其他很多地方的小镇,名义上是小镇,实际上更多的是资本运营下的商业形态,且地域越是集中在大城市这个现象越明显。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武汉江夏区的这座江夏文化小镇也是类似产物,它集中建设在城市的四环线外,北边是城市四环,南边接壤金龙大街,东侧就是江夏区南北交通干道之一的武昌大道。整体来看,文化小镇的交通固然不差,但区域优势很弱,属于非常偏僻的位置,如果非要列一个亮点,可能一路之隔的江夏中央大公园是个区域地标,导航前去不至于不认得路。
简单来说,文化小镇的概念要比实际内涵更丰富些,毕竟它的名字前缀里有江夏区。熟悉商业和资本运作的朋友估计都是轻车熟路,知晓其中利害关系,有这样的前缀打头阵,文化小镇就等于“自带光环”,在发展上便能先声夺人。从实际来看也的确如此,江夏文化小镇建在武昌大道和金龙大街的交汇处,占地面积广袤,与江夏黄会堂、文化研究会、和平农庄度假村连在一处,共同组成了区域的类似文创基地式旅游区,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种满热带植物遍布创意建筑
进出江夏文化小镇,可以从金龙大街上的入口走,也可以在武昌大道的度假村入口走,汇合到人工小河上的主大门处就是。人工小河的规模不大,但河床修建得比较深,梯形坡度落差悬殊,河里种了睡莲等水生植物,河边围了栏杆,行道树很茂盛,布局婉约。进入主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棕榈树林,这是一种在热带很常见的植物,种在武汉地区实属少见。棕榈树林环绕,天空被遮掩得低矮,很有几分热带雨林的错觉,意境有意思。更有意思的还有,树林旁的空地上陆续建设了大量帐篷,红颜色和白色的布料,棱角分明的屋顶,处在风中摇摆,异域风情满满,看到物业管理人员,他们说这个地方叫做“星期八古镇”。
走过这一段“热带雨林”,往北到出口,又是一条人工河,布局与入口处的河流一样,出了星期八古镇,对面便是文化小镇了。文化小镇的风格和星期八古镇的风格完全不同,那里有一间巨大的门牌,全木质结构,看着轻巧,表面油漆刷出了厚重感,“文化小镇”几个大字潇洒飘逸。步入文化小镇,发现里面其他的建筑风格也一脉相承:低矮小楼,纯木建设,布局稀松,往来之间似乎遵循着某种规律。看小楼的设计,不觉得精致,但总数大概有十几栋的阁楼置于一处,营造出的氛围感很好,似乎穿越了一样。
两处小镇体验异域风游览观感
初来乍到,游览这两处古镇的体验完全相反。走在星期八古镇里,看到的景色像飞越了千百公里到达热带地区,比如棕榈树林,各种盆栽等,长势非常茂盛,尤其以大叶子、细枝干为特点,是明显的热带植物。古镇里几条小路连接,路灯的样式也是舶来品,看着新鲜,有几座建筑分布其中,一间肯定是酒店,吧台在外,游人如织。另一间看外观不知道是做什么功能用,建筑外观柔美,装饰以弧形元素居多,有点像佛龛,又有点像小卖部。
相比之下,文化小镇里的观感更接地气。大门处的布局,严格轴对称,门头和装饰元素,也是传统的梅花花纹,亲和力突出。走到小镇里面,有几家已经开业,售卖手工纪念品,还有几家是闲置状态,游人慢慢悠悠走过,显出轻快的表情。木质小楼的隔音效果不好,附近游人说话的声音听得清晰,老板吆喝的声音也近在咫尺,热闹的场景,轻松的氛围,好像是到了外地参观景区。不过,还是能听到附近的铁路轨道上,有列车经过,轰隆隆的噪音,悠远深重。
严格来说,文化小镇和星期八古镇都是在和平农庄度假村里面,作为度假村的组成部分,它们“一中一西”的风格为度假村带来了人气。外地人经过破败的武昌大道转角处,都会意外于如此僻静的地方竟然还有规模级的度假村,好奇心油然而生。从城市的交通要道到郊野的度假村庄,场景如此变化,距离轻松跨越,这大概是江夏文化小镇带给大家最好的满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