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花间的丘林村
巍巍乌蒙山,滚滚乌江水。
位于乌江上游鸭池河北岸的黔西县大关镇,素有“水西要塞,贵筑藩屏”之称。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从大关镇东部的丘林村强渡鸭池河进入毕节,迈出了建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人民政权的第一站。从此,这片土地便种下了“红色基因”。
3月5日,记者站在“挂”于半山的旅游公路远眺,远山如黛、近水似眸,只见红军渡口掩映在漫山遍野的桃、李花中,勾勒出一幅俊美的自然山水画。来自各地的游客游览其间,好不休闲。
“2020年,我们村依靠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人均收入达12350元。” 丘林村党总支书记张乾高兴地说。
“红色”丘林,缘何实现“绿色”突围?这,得益于丘林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红色+绿色”农旅一体化之路。
“种树养花”,吃上“生态饭”
三月的丘林,景美如画。
在鸭池河畔的一片桃花林里,记者碰到了正在打理苗木的丘林村村民冯守帮夫妇。
“我们家的桃树、李树加上共有3亩多,每年的水果能卖上万元。”夫妻俩笑着说,现在村里发展好了,一家人又从黔西县城搬了回来。
冯守帮夫妇的话,在张乾那里得到了印证,他说:“丘林村有种植桃树、李树的传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丘林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动员村民在原有的2000余亩百花桃、酥李等基础上,大力发展小蜜橘、三黄柚、樱桃等经果林,进一步厚植绿色生态产业基础。”
选准了产业,如何实现增产增收?提高种植技能尤为重要。
为此,丘林村“两委”找到大关镇农业服务中心,主动联系了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就品种更新改良、果树修枝等开展40余场(次)现场培训会,惠及全村1400余人(次)。
“户户有苗木,家家懂技能”,慢慢成了丘林村的“标配”。因为管护到位,去年,丘林村仅靠经果林,就带动农户增收80万余元。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20年,丘林村还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引进龙头公司种植金丝皇菊、七月菊等600亩,并先后投资300万元建设加工烤房。
丘林村村民李勤彬告诉记者:“2020年返乡后,我一直在菊花基地务工,从土地整理、菊花种植、生长管护,到采摘、运输等都参与,一年下来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乌蒙山和鸭池河“撑腰”的丘林人,依托河谷地带平均气温高、水源充足的优势,家家种上了经果林,吃上了“生态饭”,逐步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守护家园”,乡村面貌新
当采访车从写有“丘林村”3个大字的牌坊下驶入,记者的注意力就被丘林村的面貌所吸引。
蜿蜒的通村沥青路上,轻尘不扬。道路两旁,满眼桃红柳绿,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点缀其间,相映成趣。
在路上,记者碰到了护路员朱正先。20世纪90年代,朱正先一家9口挤在3间土坯房里,因为人多地少,“全家望着一点土,吃了上顿愁下顿”。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朱正先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在政策支持下,朱正先得到了公益性岗位“护路员”的工作,每月有1200元的工资补贴家用。朱正先的丈夫李勇,则在省内工地辗转务工。经过两口子的共同努力,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前些年,我们拿着积蓄买了村里的一栋老房子,好好装修了一番,也算有了新家。”说罢,朱正先又拿起扫把,继续手中的工作。
吃过苦的丘林人,倍加珍惜现在的甜蜜生活。
近年来,丘林村积极开展干净厨房、干净卧室、干净客厅、干净厕所、干净院坝“五净”活动,实施小民居、小花园、小围墙、小院坝“四小”工程,做好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净化“五化”服务,实现了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目标。
为了规范村级社会治安、土地建设、环境卫生、婚姻家庭和村风民俗,引导村民建设文明、和谐的村庄环境,丘林村制定了村规民约“铁十条”,推广“十户联营”模式……
一路挥洒汗水,迎来芬芳满园。将“厚植绿色,守护家园”的理念植入内心的丘林人,逐渐得到了回报——
2017年,丘林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寨”称号;2018年,红军强渡鸭池河战斗遗址被命名为贵州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纳入市、县两级党校教学参观点;2019年丘林村获批黔西鸭池河旅游景区;2020年丘林村被评为贵州省首批“最美红军村落”。
“红”“绿”相衬,“突围”有路
这段时间,丘林村村口的农家乐老板张德平电话不断,生意红红火火,整天笑脸盈盈。
“今年春节期间,每天至少有10桌客人,6间客房都住满了,每天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张德平说。
和张德平一样乐得合不拢嘴的,还有祥和乡村旅馆的老板刘勤军。2009年,刘勤军看好丘林村的经果林产业发展前景,为了照顾老人,他放弃了在上海的工作,把老房子改建成农家乐。
“刚开始我心里还没有底,后来这里办起了桃李花节,每天来我家吃饭的客人要排队,很快就把投进去的钱赚回来了。”刘勤军说,“2011年,我家扩大了经营规模,开起了农家旅馆,每年有10到30万元的收入,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
如今,丘林村里像张德平、刘勤军一样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的已有十多家。去年,丘林村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仅今年1月份,就接待了8000余名来自安顺、贵阳等地的游客,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如果说绿色是丘林的发展底色,那么红色就是丘林村的发展亮色。”张乾说,丘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红色基因”的沉淀,更离不开红色旅游资源对乡村旅游的支撑。
近年来,村“两委”将乡村旅游景区外包给专业旅游公司运营管理,村劳务合作社组织培训群众向旅游公司输出劳动力,已帮助12名群众就近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眼下,丘林村正着眼于探索生态食品加工,并将红军路过丘林时发生的感人故事融入优质生态农产品包装上,其生产的红军面、红军小榨油、红军饼等产品,受到游客青睐。
蓝图绘就,方能行稳致远。张乾告诉记者,下一步,丘林村将利用与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一衣带水的优势,致力于打造休闲与养身温泉小镇。同时,拟修建1个红军馆,讲好党史故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更好衔接乡村振兴。
“红”“绿”相衬两相宜。“红色”的丘林,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过程中,逐步走上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突围”之路。
来源:毕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