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日 刊| 总第2463期
很多人都去过厦大,这里有波光粼粼的芙蓉湖,绿郁葱葱的情人谷,幽静的隧洞和温软的沙滩,“穿西装戴斗笠”的群贤、同安、集美、囊萤和映雪等建筑,集东西方美学于一体,历百年风雨依旧高洁庄重。还有楼前伫立的陈嘉庚铜像,基石上刻着“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八个大字,铭记了这位爱国华侨的赤子情怀与杰出贡献。
如果说厦门大学是举世闻名的“南方之强”,现代教育史上的百年传奇,那么陈嘉庚先生就是传奇的缔造者。直到今天,厦大人仍然亲切的称他为“校主”。
1921年,陈嘉庚在民族危亡之际慷慨解囊,独资创建厦门大学,吹响了教育救国的号角。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推出三集纪录片《陈嘉庚与百年厦大》,通过大量的珍贵史料、历史影像以及当事人的亲口讲述,带观众一起追溯先生创办厦大的艰难历程,解读几代厦大人在战火硝烟中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所继承并发扬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科学精神。
会讲故事的纪录片
《陈嘉庚与百年厦大》一经播出,就获得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喜爱,凭的是好内容与新形式的结合,不仅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还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看体验。
创作团队别具匠心,没有采用纪录片通常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类似剧情片的创作风格,融入全新的影像技术和叙事手法,对历史事件中的“戏剧冲突”进行提炼,声情并茂地呈现在荧屏上,使之既保留了纪录片的厚重感和权威性,也具备了荧屏综艺的观赏性。
例如每一集的开场,都采用时下流行的“知乎体”作为内容索引:陈嘉庚为何倾尽家产创办大学?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何说厦门大学“不宜速办”?军阀李厚基为何坐地涨价?偏僻的厦门大学为何群贤毕至?一连串的疑问,制造悬念的同时,也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使原本比较枯燥的史料知识变得灵活生动,自然也就勾起了年轻观众的兴致。
带着这些疑问,影片把百年往事娓娓道来。从第一集《办校风云》,陈嘉庚有感于西方科技的突飞猛进,经过苦苦思索之后立志教育救国,拿出自己全部实有资产——400万银元创办大学,再到他不顾蔡元培的反对意见,迎难而上,选址买地,面对时任福建督军李厚基的敲竹杠,勇于反抗和揭露,亲自拄着拐杖到督军府拿到地照,整个过程极为紧凑,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后面两集同样实现了权威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共存,于丰富的史料与影像之间,运用新颖的影像语言,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时代氛围,让观众隔着荧屏,也能感受到厦大经历的百年风雨。防空洞外的炮火,风雨飘摇的时局,一切都呼之欲出。
细节让历史活了起来
《陈嘉庚与百年厦大》的内容没有停留于书面的记录和数据,而是通过史料记录与人物访谈交替递进的方式,还原了很多鲜活生动又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历史真正地在荧屏上活了起来。
例如第一集,当讲述到鲁迅在厦大教学时心情愉悦,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名篇,观众立时觉得这些优美的字句里充盈着厦大的气质。还有陈嘉庚面对国外银行贷款救厂的诱惑,发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的坚决回应,在多年以后经过知情人的转述,听来依然掷地有声,浩气长存。
第二集《自强不息》主要呈现的是厦大迁往长汀这一段抗战往事。当年的学生现在已经是白发矍铄的老人,谈起当年的细节依然是记忆犹新,萨本栋校长如何带着学生躲在防空洞,大家每隔一两秒就移个位置,换到洞口呼吸新鲜空气,还曾亲手把汽车拆掉改装成发电机,给教室照明。
第三集《凤凰花开》则还原了建国后的艰苦奋斗。为了扩建厦大,陈嘉庚每个月500元工资,只留出15元生活费,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投入学校建设。陈嘉庚与王亚南校长关于建南会堂建筑材质发生争论,几经考证,最终成就了数十年屹立不摇的建筑奇迹。
一桩桩、一件件,把观众带进风云跌宕的历史时空中,与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历史长河的大走向相比,这些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小花絮。可正是这些小花絮,组成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让书面的历史有了温度,有了真情实感与百般滋味。
“南方之强”的精神传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时间概念来说,一百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栗,可是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一百年却是无比厚重和关键,经历了从沉睡到觉醒,从羸弱到富强的飞跃。无数像陈嘉庚这样的爱国人士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百年大计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
《陈嘉庚与百年厦大》紧扣民族精神和时代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厦门大学发展历程的同时,对于精神内核的挖掘也是深刻而又震撼的。从陈嘉庚、林文庆、鲁迅、萨本栋、王亚南、陈景润,几代厦大人的薪火传承,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这其中既有爱国华侨“不忘祖”的质朴情怀,也可以看到名人志士正直不屈的高贵品格,更有厦大师生特有的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对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止于至善”的不懈追求。正是这些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谱写出“南方之强”的动人乐章,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