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北方人,大多喜欢或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镇,而每年春暖花开的四月便都有了前往一游的冲动。然而去的多了又没了感觉,有时陪朋友去便“穿堂而过”早早的回到车上等着了。所以这些年这类题材写的极少。
记得有一年去西塘古镇,大清早我溜达上了一座石桥,在桥顶上和一位打扫卫生的老者相遇,打了个照面后我善意而仰慕的说:您这里好啊!他说好什么好啊?!其实当时的北方雾霾比较严重,和这里水汽氤氲、烟柳低垂、吴侬软语、小船咿呀的环境下相比,自然是这里好啊!没想到他又说:我这里好怎么我打扫卫生你溜达着旅游呀?他自己越说越气,后来居然举着扫把要追我。真是哭笑不得。
时间一长,我好像也想通了:小镇原来是人家过日子的地方,现在成了人家讨生活的岗位,这些摩肩擦踵的游客天天游荡在这里,自然会影响人家的生活。虽然是夸人家的话,但是在人家听来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作为在这里长大的老人有些怨气也不奇怪。
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东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苏州85公里。我每次都是从上海过去,所以很长时间都没弄明白西塘属于哪里。直到有一次住在嘉兴市才知道它属于浙江。
西塘是个千年古镇,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镇,界永安、迁善两乡,初名斜塘,后称西塘。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村人在文水漾中建马鸣庵。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唐介福捐宅为观。唐氏子孙环祥符荡散居,淳祜年间称胡受里。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嘉善县,初议县治设在斜塘。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陶庄税课局移置斜塘,明弘治中称斜塘市。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中称西塘镇。历史上这个千年古镇有时斜塘有时西塘,或为口音所误也为可知。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24座石桥将古镇的五块地区连接成一片,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石柱木梁桥,至今保护完整。而这一切正是西塘千年以来繁衍生息的写照。
西塘的宅弄分为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街弄、前通街后通河的水弄以及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陪弄,(这里所谓的弄,北方人可以把它理解为胡同。)122条巷弄交横纵错,构建了古镇的整体框架,并连接了新、老镇区。2000 多米的烟雨长廊是西塘建筑最独特的标志,廊棚在沿河一侧设有靠背长凳。
西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出过进士十九人,举人三十一人。明代以来,有志书记载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这些给西塘留下了浓重的书卷气。
我在西塘的烟雨长廊边看到一位外国女士,端坐河畔、独沐春光、手捧一卷、安然吉祥,甚至有些“错把他乡当故乡”的意味。
西塘就是这样宽厚,无论谁来它都会把他揽在自己的怀里,让你安享水乡的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