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寺,位于江苏扬州,又名白流芳清真寺,其和清净寺、怀圣寺、凤凰寺合称为中国四大清真古寺。 仙鹤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据传说是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创建。
据《江都县志》记载: “清真寺在南门大街,宋西域普哈丁建。” 普哈丁当时在宋朝身份特殊,他在此建寺时,尊重当地民情,不仅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清真寺的建筑设计也是按照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设计的。
因寺整体形状如仙鹤状,所以就称之为“仙鹤寺”,又因为清真寺旁有“清白流芳”的牌坊,所以又称为“清白流芳清真寺”。
普哈丁来到宋朝学习中国的古老文化艺术,当然同时他也传教。其从洛阳出发,去过武昌,他在武昌期间,对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很感兴趣,同时也对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很赞叹,从而让他不由自主的喜爱上了黄鹤,认为如果死后,能与真主同在当然很好,但假如死后若能骑着黄鹤也不错。
之后他又从武昌沿长江到了扬州传教。普哈丁在扬州期间,他乐善好施,扶弱济贫,故而受到扬州穆斯林的拥戴和宋朝庭的礼遇。 在他建寺设计建筑时,不仅符合伊斯兰教寺院的要求,同时又大胆地采用中国屋顶殿宇的建筑形式,成为中阿人民友好的象征。
仙鹤寺占地面积仅2.3亩,大门对面的照壁为鹤嘴,大门堂为鹤头,向北的露天通道为鹤颈,礼拜殿为鹤身,南北两厅房为鹤翅,南北两古井为鹤眼,南北两棵柏树为鹤腿,大殿后的竹林为鹤尾。仙鹤寺是中国伊斯兰文物建筑的重要代表,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
仙鹤寺的主体建筑,是园北的一列长楼。楼广七楹,横贯东西,把两座一具北方之雄,一具南方之秀的假山和谐地连为一体。一楼抱两山,因名抱山楼。楼下有平台,有山石,珍卉丛生,随候异色。楼上有长廊,徐步行廊上,环观园中景物,参差错落,高下相间,隔水有屋宇相峙,两侧有亭台峨立,似尽南昌未尽,余味无穷。
扬州地处江淮的中心,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上。唐代,特别是唐中叶以后,扬州不仅是国内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时有“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的美誉。
为了到扬州进行商业贸易,大批大食、波斯商人通过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即从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到达广州。从广州出发,沿粤赣通道上的梅岭之路,经洪州,由赣水入长江,东到扬州
由于唐朝政府的开明政策,大食、波斯商人在扬州的贸易活动不断扩大,并与当地人民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为伊斯兰教的传入奠定了基础。
按照伊斯兰建筑的功能需求,仙鹤寺坐西向东,大门外有青砖照壁向寺门展开,照璧上金粉雕刻有阿拉伯语的清真言。大门内为一进院落,约50米,大门前方横列着一面玉带墙,墙上开有月洞门;倚墙有一株古银杏,树上的铭牌显示这株银杏树龄有700年,属于古树名木,古银杏使得该院落空间更加的围合。
仙鹤寺和古运河两岸其他一些名胜古迹一样,见证了扬州城的发展和变迁,成为中外友好史上珍贵的历史遗迹,为扬州城这一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