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春暖花开的季节,上海新天地游人如织。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不久后,这栋有着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广大市民游客。
这是上海7处正在修缮或环境整治中的重要革命旧址之一。同样被保护修缮的,还包括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中共二大会址、李白烈士故居等,相关工程将在“七一”之前全部完成。
作为党的诞生地、党创建过程的中心以及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早期指挥中心,上海在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不久前,上海在对革命文物家底进行系统梳理后,对外公布了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共计1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208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记者昨天从市文物局了解到,“七一”前夕,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将出炉。与此同时,《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立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将在5月表决,并在“七一”前正式颁布实施。新版《红色文化地图》也正在编制中,计划于今年6月面世。
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上海在行动。
加强保护修缮,让革命文物焕发新生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作为一座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光荣之城,上海的革命文物资源源远流长、点多面广、丰富多彩,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20年8月第1版(左)、9月第2版(右)《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以不久前公布的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为例,1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于全市15个区,跨越了100多年历史,包含了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8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均为珍贵馆藏一级文物,包括初版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时的第一块招牌等,价值之高不言而喻。其中,1921年至1933年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斗争的革命史迹,是最重要也是最有特点的文物资源,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等。
面对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上海不断加强保护修缮,让一批革命文物焕发新生。
据统计,近三年,沪上先后修缮了茂名路毛泽东旧居、张闻天故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团中央机关旧址、宋庆龄故居、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望道旧居等15处重要革命史迹。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多处原为居民住宅或单位办公用途,经过腾迁修缮,改造为对公众开放的红色场馆。如陈望道旧居通过改陈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并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也已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
▲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
在顶层设计方面,上海积极整合各部门职责、统筹各方力量,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加压”。比如,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为150处重要革命文物编制保护规划,开展《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立法,在市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印发《关于实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上海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纳入全市各区文明创建考评标准等。
创新展示传播,让革命故事深入人心
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上海创新展示传播方式,让革命故事深入人心。
比如,依托线上音频媒体推出“全市革命文物线上讲解大赛”,并制作发布“上海革命文物故事”专辑,收录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藏一级文物《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游击队歌》手稿,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一级文物俞秀松日记等珍贵革命文物与史料。各馆选派优秀讲解员,深度挖掘文物内在价值,揭秘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用优美的声音将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而移动端音频的便捷性和伴随性,也使得听众可以随时随地品读革命故事,“声入人心”地学习党史。
在2018年出炉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基础上,上海眼下又在加紧编制新版《红色文化地图》,方便市民游客按图索骥寻踪上海红色文化脉络。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告诉记者,新版地图将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约收录400处具有突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涵盖全市各区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革命旧址、遗址。新地图将在原地图基础之上进行补充调整,比如,增加中共一大纪念馆、临时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四十三烈士牺牲地等新建红色场馆和新发现的革命旧址、遗址,进一步凸显上海红色文化底色。除了纸质版,新版《红色文化地图》将同步推出电子版,市民游客既可随身携带查阅,又可通过扫码进行浏览,为开展红色探访之旅提供指南。
作者:李婷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