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自古以来就相当高,在遣词造句中这对密不可分的好cp细细想来,对人们的生活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元素。山,是封闭的山,水是开放的水。山再高,接不了天,水却可以源远流长到人间。
安徽歙县的渔梁坝村就是极好的证明。古时徽州村落,大部分因崇山峻岭而阻挡了生计,在唐代初步发展起来的渔梁村,却因紧临新安江而成为当年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
走进渔梁老街,昔日的繁华还残余着温度。整条老街蜿蜿蜒蜒,依河而建,并没有为美观而刻意修成相同的模样,而是保持原本样貌——亦店亦宅,住着人家也经营着商铺,市井而繁华。
村中人家对自己的历史早了然于胸,老宅中有为外来游客详细介绍渔梁坝和村子由来的图片和文字。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建于隋末唐初,整个大坝由花岗岩建成,石头之间的连结借鉴了房屋建造的榫卯结构,因此历经千年,依然坚固,被后人美誉为“江南都江堰”。
脚下的砖石蒙上岁月的痕迹,一样的沧桑让人早已分辨不出哪块是唐宋年间,哪块为明朝重建。更特别的是,这千余年的大坝依然发挥着作用,生在水边的村人如今的各种日常依然离不开江水和大坝。
一排排青石做地基的民居立在水边,鳞次栉比,座座相连。房屋老旧依然有人居住,挂在阳台外的衣物、半掩着窗帘的房间,让渔梁村人的生活一点点在江边展开。
古时无论外出求生的徽州人还是大型商帮,大多从渔梁坝出发,沿新安江顺流而下,就连官员出去也只能以此为道,渔梁的地位因此无可替代,自然成为繁华兴盛、盆满钵满的金银之地。
千年过去,人们的出行方式变了一波又一波,昔日的水运商埠繁华不再,沉淀下更加沉静的水畔人家静静生活。
千年前的人马喧嚣沉寂下来,只剩渔梁和奔腾不息的江水朝夕相伴。但你若静静倾听,细细查看,仿佛还依稀可想当年樯桅林立,货来物往的热闹景象,当然也不免有着些许告别亲人、送贾异乡的伤感。
江水清澈,江风吹拂,花草在风中摇曳,这一切满足了人们对徽州所有的想象,宁静,简单,美好。
如今站在江边,两岸民居鳞次栉比,更远处群山连绵,此时的渔梁村人应当是更加幸福的吧,少了许多背井离乡的苦涩和疼痛。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座大坝,一个村落,连接着历史与现实,连接着青山和绿水,也连接着生活与梦想。(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