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城市规模宏大,生态景致丰富,无论主城区还是远城区内,除了常见的城市高楼大厦等生活区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新型乡村生活区。这些乡村生活区里,有改造后的城中村,也有原生态农村,比如在东西湖区境内汉江之畔就有一座非常安静的小村,它建在中法友谊大桥下,毗邻汉江江堤,村里小路纵横阡陌,池塘绿树点缀,清幽环境令人向往,它就是慈惠街南边的胡家苔。
对于武汉的印象,大部分人想起的可能是旅游宣传片里的白云黄鹤之地,武昌首义策源,即便说起城市的了解,也是两江分三镇的传统概况,车水马龙的常见喧闹。相对来说,那种精致细腻的原生生活状态,在任何一座城市里都比较罕见,对武汉也是如此。可罕见不代表绝迹,实际上,武汉远城区周边仍然维持有非常大面积的乡村,这座胡家苔就是其中之一。从大范围角度来看,胡家苔位于城市的四环线外,早已没有热闹的街景,唯一一条慈惠街东西横贯,穿越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人气淡薄,氛围清冷。
让胡家苔周围环境不至于太单调的元素是汉江,作为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汉江穿越广大地区,在武汉市内重新汇入长江。汉江经过的东西湖区胡家苔这一地带,江流平缓,堤坝建设坚实,沿线之下大多分布有村庄田舍,已有很多年头。横向来看,从大堤上游到下游,毗邻的村庄数不胜数,但规模级环境又好的其实并不多,胡家苔既沾染了原生态的环境,又紧挨开发区,交通和生态都有。无论是从最北端的惠安大道还是最近的慈惠街,沿线工业企业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地方是发展潜力股。
虽然是一座村庄,但胡家苔附近的地理地势其实并没有其他村庄的特点,譬如那种一望无垠的宽阔视野没有,阻碍因素之一是村子旁边的一座大桥。那座大桥叫中法友谊大桥,呈南北纵贯分布,跨汉江而过,江对岸连接的蔡甸区琴断口,这边对接的便是胡家苔。不过,由于胡家苔区域优势有限,大桥实际上是继续向北,以高架桥形式穿越到了更北段的开发区里,直接造成胡家苔变为“被遗忘的角落”。桥梁高高在上,修筑的超级桥墩落在胡家苔一侧,成为分隔附近村落的界线,桥身的存在也遮住了视野,带来了喧闹的周边环境,不知道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虽然有大桥的影响,让胡家苔告别了曾经的安静氛围,但范围实际有限,最多算上西侧的部分区域,胡家苔里还有相当部分的村落环境很“生态”,那是因为有汉江江堤的存在。从村落的最南段江堤上下来,首先看到的是成片的江堤植被和草皮,被维护得很好,与上下游沿线的风貌保持一致。村落的房屋田舍,也就是胡家苔村子的界限在稍微靠北一些的区域内,那里的地势平坦,已经完全下到了江堤范围。入口是一条单车道的小路,两边有行道树,再靠近东西侧的是村落居民种植的菜园,还有围起来的篱笆,偶尔看到几只土狗窜过,田园风格满满。
继续往北进胡家苔村子里面,路两旁的民房接踵而来。左侧一栋是三层楼,开放户型,大门和围墙开在侧面,留出一条小路,路两旁种满了水仙。大门是刷了漆的,紧紧关闭,院墙里没有一点声音,估计无人居住。右侧一栋是两层的民房,复式结构,一楼完全敞开,像是放置杂物,有个楼梯很明显,楼上的窗子开着,挂了一件晾晒的衣服,里面传来小孩哭闹的声音,居家的人在哄着,很有意境。以左右两栋民房为基准,更北边排出了绵延的房子,高低各异,样式都不同,村落的面貌至此看出了一些,这是一座规模不小的村庄。
走在这样的村中小路上,与很多僻静乡下其实无异,根本不会猜出,在几十公里外还有繁华热闹的大城市。胡家苔的面貌,走到村中央的时候看得更加明朗,那里有一个池塘,面积不大,四周的边角处都开了缓坡,修筑有类似亲水平台的建筑。有一位老人站在上面洗拖把,还有人牵着孩子走过,紧紧跟着,生怕出意外,但池塘周边有护栏,规划和设计上很用心。再走到北段,路旁边又出现了村民运动中心,一大排户外的健身器材,墙上刷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标语,让人觉得宣传工作扎实。
在村子中心位置坐着,能看到西边不远处的友谊大桥的桥身,车流声不清楚,影响可以忽略。不过,再走几步,听到的机动车声音越来越清晰,但那不是大桥上传来的,而是来自最近的慈惠街上。慈惠街毗邻胡家苔而过,说是一条街,在胡家苔的部分路段上,只有寥寥的几家副食店,热闹不过一阵子。意外的是,从胡家苔村口出来的慈惠街上,有一座公交站,“H”头字眼的公交有两条线路,出入较为方便。慈惠街上全是杉树,沿途映衬下,充满诗情画意,这大概是最美的一条区域交通要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