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吉阳区博后村荷塘,鲜花环绕,风景如画。
3月6日,吉阳区博后村,村民主动将垃圾送到环卫垃圾分类屋等待处理。
吉阳区博后村椰林湾民宿,这里环境优美深受游客青睐。
吉阳区大茅远洋生态农庄,村民在高科技农业大棚内工作。
吉阳区大茅远洋生态农庄,孩子们周末来这里开展各种户外活动。
已建成完工的吉阳区红花村农村污水处理站。
吉阳荣誉
2020年博后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休闲乡村、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海南省卫生村、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博后村、田独村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核心提示·
在这里,红色基因让博后村亮出新气质,党建工作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村干部和村民之间没有“糊涂账”,更没有“隔心墙”;在这里,红色力量让博后村美出新高度,党建统领、民主管理、多方监督的村级治理架构,成为博后村乡村振兴路上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一幅“好山好水好黎乡”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开。近年来,吉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 吉阳区因地制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少村庄的村容村貌变了样,产业发展硕果累累,村民收获满满。
清运保洁覆盖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改厕任务100%完成……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吉阳区以高分通过“压力测试”,再次擦亮三亚生态底色。吉阳区作为三亚唯一上榜的县(市、区),荣获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让乡村美了“面子”,也让村民借环境生态之美发展产业,走上了小康之路,实实在在富了“里子”。
“美了环境 喜了村民”
高站位:亮出“顶格推进”的干劲儿
远看是幅画,近看是农家。走进博后村,村民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满院,水泥村道干净整洁,村民们围坐一桌,品茶聊天,好不惬意,小乡村一片生机盎然。
清澈河流淙淙流淌,整洁乡道串起田野与农房,村里枝头生出朵朵鲜花……春天里,红花共享农庄别具诗情画意,像是打翻的调色盘,让游人流连忘返。
博后村、红花村只是吉阳区人居环境整治“蝶变”的一个缩影。如此“美颜”,少不了放大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为了打好这场战役,吉阳区亮出“顶格推进”的干劲儿,以上率下、提高效率。
什么是“顶格推进”?“如果一件事需要区委书记最终拍板,那么从一开始,就由区委书记推进落实。”市政协副主席、吉阳区委书记陈跃感慨,扁平化机制省去了层层汇报、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提振了大家办事的信心。
吉阳区持续完善一套指挥体系,成立区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下设9个专项工作小组,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层层签订村庄清洁目标责任书,区委常委会每周听取督查和暗访情况,强力推进工作落实。
“依托区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区农业农村局‘小马拉大车’转变为各部门‘同唱一台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吉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淑桥说。
大刀阔斧地对辖区内的美丽乡村进行环境整治,抓党建,就抓住了一切工作的牛鼻子。“越是脏、乱、差的环境,党员干部越是要冲锋向前。”各村“两委”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环境整治队伍,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陈跃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吉阳区党员干部要弯下腰来、俯下身来、沉下心来,真正为民办实事,达到以党员带动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的效果,让党员干部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先行者。
除了转变发展观念,还要让“高颜值”成为美丽乡村的追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一开始,吉阳区以科学规划为切入点,做到“联动一张图”,做到有特色和“接地气”有机融合。谋划长远与解决当前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不至于出现“千村一面”、“大而无当”。
“李队长,你看我们店里的遮阳棚,能否改成长廊式?”“只要不影响美丽乡村整体规划,具体由你们定。”在与村民共治的过程中,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人达与村“两委”、驻村干部用贴心服务当村民的“暖心人”。
“污水处理站要根据每个村庄的布局来设计,有集中式、分散式,并基于污水集中或分散式建设的不同,采用布局规划优化方法,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三亚市海创水务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文说。
有了专业规划,村民的房前屋后成为新风景。根据每一个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模式,做特、做优、做强,使美丽乡村建设真正有“乡村味道”。
从地图上俯瞰,吉阳区每一个美丽村庄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博后村、六盘村、罗蓬村、中廖村、大茅村、红花村等美丽村庄形成齐心圆,串联成一条闪烁的珍珠项链,构成村庄旅游经济圈。
传承“农耕文化”之“神”,描述“田园风光”之“韵”,打造“美丽村庄”之“形”,夯实“生态保护”之“基”勾勒出吉阳区一幅幅绿色生态村庄新蓝图……
“兴了产业 富了群众”
高标准:拿出不等不靠的拼劲儿
“再过几年,我们村要换个模样——设施齐全、生活现代,不比城里差;风景优美、生态宜人,让城里人羡慕!”3年前,红花村党支部书记蒲国才当着村民的面说这番话,如今变成了现实。如今的红花村,让闲置土地等资源,产生了新的价值,贫瘠的土地重焕生机,把村里的“土里土气”变“扬眉吐气”。
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小事连着大民生。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建设好卫生厕所,加快与之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都是村民期待解决的问题。
吉阳区委副书记、区长顾浩表示,吉阳区拿出不等不靠的拼劲儿,克服困难、主动出击,运用系统思维的巧劲儿,以点带面、事半功倍。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时,规划管理滞后,土地利用碎片化,文化保护开发不力使得村庄人文个性渐失,基础设施重建轻管影响农民真正受益等等。
吉阳区高品质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档次管理,通过生态之笔提升美丽乡村的气质,让美丽乡村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务实之举、破题之举。
解决问题从最难地方着手,吉阳区副区长何书凯说,吉阳区突出以“三清两改一建”(即清垃圾、清污水、清畜禽粪污和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厕、改路、建长效机制)为重点,以“清洁村庄美化家园”为目标,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全面清理生活垃圾在“拓”上下功夫,建立“户清扫、村收集、区转运、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日常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清运保洁覆盖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面整治生活污水在“防”上下功夫——在全省率先采用建设加运营(EPC+O)模式,建成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站1107座,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达73.5%。持续推进全区内河(湖)水污染治理, 完成排污许可登记备案任务,对辖区重点监管的 23 家企业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有效消除饮水环境安全隐患。
集中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在“深”上下功夫。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农膜回收率85%,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率90%,秸秆禁烧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设立大茅、学院路2 座智能秸秆垃圾禁烧监测站点,从严管控大气环境污染。
全力推进农村改厕和改路工作在“细”上下功夫。改厕任务100%完成,改路任务完成率95%。中廖村村民们用上“三位一体”厕所上了海南农村“厕所革命”红榜;村民实际需求不同,罗蓬村农村厕所的款式有3种,让村民“方便”更方便,“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吉阳区坚持不懈推进,补齐民生短板。
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增“亮”上下功夫。吉阳区开展各项文明大评比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社区的大街小巷,把文明先进树立在居民的身旁; 建立“清洁环境卫生”红黑榜;对“星级文明户”、 “好婆婆好媳妇”、“巾帼文明卫生户”进行表彰。
立体推进、系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在出“精”上下功夫。成立202个农村经济合作联合社,登记土地流转 15 宗, 中廖村等 8 个美丽乡村建设共投资 7.5 亿元。完成 55 个自然村污水处理建设、40 个自然村通电调试运行, 新建农村公路 2.2 公里,“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将深藏在绿水青山间的落后村庄,打造成为“高颜值”的美丽乡村,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生产力不容小觑。美丽乡村资源活了,村民腰包鼓了,初步实现了民富村美。
“生态绿”融入“美乡村”,一组数据见证了吉阳区的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2020年,吉阳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1043 元和 19010 元,分别增长 3.4%和 8.2%。
陈跃表示,美丽乡村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还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三亚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吉阳坚定地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