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绝对是块好地方,风景好、气候好,连住的居民都长寿,我父母加起来都快200岁了,身体还很硬朗。”67岁的陈建华笑着介绍道。他口中的“好地方”是位于松江区车墩镇的得胜村,村子南邻黄浦江,这里不仅有他的祖宅,还有承载着很多松江人回忆的得胜港。
“‘得胜’就是获得胜利,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明代抗击倭寇有关。”松江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钱明光告诉小松,得胜港原名叫“塘口”,地处盐铁塘入黄浦江之口,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倭寇经叶榭塘入黄浦,总兵汤克宽率兵水上拦击,大破敌军船阵,此战让人民看到了大胜仗的希望,从此把此处取名“得胜港”。
繁华热闹,这是陈建华小时候从长辈们的讲述里获取到的关键词。据介绍,明末在这里设渡口后,逐渐形成了小集镇。陈建华回忆,从得胜港向南往自己家的方向有条集镇,大概有260多米长,用砖石铺就,街的两旁就是琳琅满目的店铺了,有豆腐店、布店、肉店、百货店、茶馆、药店等。“我查过资料,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店,1942年至1945年的时候最多,差不多有50多家。”陈建华如是说。
岸上集镇热闹,江上同样船只来来往往,一派繁忙。在陈建华的记忆里,远途的运输主要靠船舶,那个时候上海市区驶来的运送化肥的船只在这里靠岸,再由每个生产大队摇着船运回去,根据每家每户土地的多少分配化肥。从这里发往各生产大队的还有水产,靠水吃水,得胜港很多居民以打渔为生,集镇上就有一家水产收购站,陈建华还记得自己在生产队劳动时,有一项工作就是把水产从这里骑车送到松江东门去。
“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快乐也不少。”陈建华说,每天劳动一天累了,收工之后就扎进黄浦江里,游个来回,有时候听说对面叶榭放电影,游过去的时候,电影已经放掉一大半了,但还是很开心。日常到对岸去主要靠渡船,陈建华还记得撑船的是两个老人,花上5分钱就可以到叶榭了。
行走在得胜集镇旧址的那条街上,往昔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在这里居住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的后辈们都搬出去了。两侧老房子都是后来翻建过的,只有道路一侧高高凸起的青石板,还有斑驳的木制门窗,依稀能看出一些岁月痕迹。
街巷的尽头,就是黄浦江了。江风拂面,油菜花正开得灿烂,江面上依然有船只来往,只是他们已经不在此停靠。1976年6月,松浦大桥通车,得胜港也逐渐衰落下来,后被废弃。“这是交通工具升级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江浙沪一带,很多因渡口兴起的集镇,后随着汽车等路面交通工具的发展,都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钱明光解释说。
这里靠近松江东部自来水有限公司,是黄浦江水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得胜港附近的发展以生态保护为主。在陈建华的祖宅附近,一系列因水而生的环境改造已经完成,新修了堤坝,架起了小桥,原来的泥泞土路也都换成了水泥路。
据介绍,后续还将在靠近黄浦江的一侧建设沿江观光大道,届时市民将能在这里吹吹江风、看看江景,听老一辈讲那过去的故事。
文字、图片:牛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