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层峦叠嶂,我们来到了依山傍水、山花烂漫、鸟鸣啾啾的凤凰山风景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千万朵牡丹蓓蕾绽放枝头如彩云飘拂,这时的凤凰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山。
中央电视台电视风光片《中国牡丹》,以“春来香满凤凰山”为题,详细地介绍过凤凰山牡丹的历史渊源和特色魅力。解说词说“生长在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的牡丹,叫做‘凤丹’,就是驰名中外的药用牡丹。”“雄峙在长江边、飘溢着牡丹花香的高山就是铜陵凤凰山。”
群山环绕,凤凰山景区风景优美。 丹花母仪天下一把油纸伞,几许淡墨云。在油纸伞装扮的一条景区道路下漫步,一路牡丹一路开,红粉丹色醉江南,油纸伞上绘江山,凤凰美景入怀来。路旁,勤劳的村民正在打理着株株牡丹,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似火,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清香四溢。
“你知道牡丹的母亲是谁吗?”村民玩笑的一句话勾起了我们的好奇。
“绿云簇簇片片舞,单瓣白牡是原种”铜陵金凤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徐伟娓娓道来。据清代乾隆《铜陵县志》记载:“长山石窦中有牡丹一株,高丈余,花开二、三枝素艳绝丽,相传乃晋人葛洪所植。”被称为“仙牡丹”,就是凤丹。
凤丹枝干挺拔、冰清玉洁、花蕊金黄,富贵气质惹人爱。
牡丹花开,争奇斗艳。2014年初,中央电视台四集《牡丹》专题片中。基因专家周世良发现,九大野生牡丹中,主要由紫斑牡丹、凤丹牡丹和矮牡丹参与了进化,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白色。也就是说,单一的、白色的、野生牡丹品种主宰、领导、繁衍、演变为今天人们眼中姹紫嫣红的万花之王。
如今,凤凰山景区不仅有万亩凤丹,观赏牡丹面积已近千亩。站在凤凰山脚下,满山遍野的凤丹,气势磅礴。春满大地时,牡丹绽放出她那甜美的笑靥,花朵娇艳饱满,花瓣重重叠叠,花色更是数不胜数,大红让人热血沸腾;深黑让人默默沉静;米黄让人心胸明亮;豆绿让人浮想联翩;青蓝让人心旷神怡……九大色系,美丽无比。
蹲在花丛旁细品,牡丹的花枝细而长,翠绿清爽。叶子犹如一个个小巴掌,欢快地拍着手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一阵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引来了无数小蜜蜂、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路看来,“花王”“岛锦”“海黄”“白雪塔”等300多个品种让人啧啧称赞。
徐伟自豪地说,当前国内相关部门正准备在铜陵建立“牡丹基因库”,届时,一千多种牡丹将绽放凤凰山上。铜陵的春天是属于牡丹的。
山水秀引凤来“玎玲、玎玲……”相思河畔,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风铃,风儿在动,铃儿在响,溪水在流淌,花儿在怒放,小鸟在歌唱……在这充满相思的地方,也让思念串起风铃,带到远方。
相思河畔两侧,有两棵树隔着河相拥相绕着。树主干各立小河一边,溪水从两树间流过,这两棵树如同恋人一般,这是铜陵人家喻户晓的“相思树”,传说它们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相思树枝叶茂盛,树径3米多,高约25米,约有500多年的历史,位列安徽四大观赏奇树之一。“来,从这个角度看,树干长成了爱心的半边弧度。”顺着景区工作人员的指引,我们惊奇地发现,相思树上一根枝干弯弯绕绕,完美地“画上”了爱心。
沿着潺潺流水前行,一泓清泉从30米高崖顶飞泻而下,訇然有声,这儿便是“滴水崖”。
随着季节的更替,滴水崖的泉水也变幻着各种形状。春天,喷珠泻玉,熠熠生辉;盛夏,瀑布飞垂,气势磅礴;金秋,涓涓细流,朝夕潺潺;隆冬,冰棱悬垂,晶莹剔透。远远望去,滴水崖仿佛是一幅变幻万千、四季景异的巨大天然壁画悬挂在天地之间。
与滴水崖相对,一块高约1.5米的圆锥石柱兀立在山道旁,吸引了很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走近一看,石柱顶端上的禽爪凹印,竟形似凤凰脚印。传说是凤凰落脚之地,故名“凤凰落脚石”。
“在凤凰山,出名的不仅仅是牡丹,还有关于凤凰的传说,山形胜凤凰,还有凤仪湖更具有神秘色彩。”坐着景区的小火车徐徐前行,一旁波光粼粼的凤仪湖,湖水宛如明镜一般,清晰的映出蓝天、白云、花朵、碧绿的树。
传说,当月亮刚刚升起时,成群的凤凰就站在凤凰石上翩翩起舞,名曰“凤凰晓月”。舞罢,飞临此湖,见湖水清澈,便飞入湖中沐浴,因而得名:凤仪湖。又见岛上梧桐繁茂,凤凰择梧桐而栖,故岛名曰:栖凤岛。岛有二桥与岸相连,一凤一凰,凤为雄,凰为雌,东侧直桥位于阳面,故为凤桥,西侧曲桥位于阴面故为凰桥。
开启全季旅游轨道火车、网红秋千……越来越多的项目陆续呈现在凤凰山景区。
“凤凰山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很不错,现有的硬件基础配套也较完善,可是缺的是全季旅游观光项目和成体系的项目规划开发、投资、建设和市场营销管理。”铜陵晟景文旅董事长、凤凰山景区投资运营管理方负责人周学正告诉记者,景区正准备将滴水崖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瀑布群;新建天池等奇观;“景区未来的愿景是将其打造成一个可全季观光旅游、运动娱乐、互动体验、度假康养、研学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凤凰山景区游玩小火车。
风铃长廊。开农家乐、销售特色产品等,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
当前,市文旅局以优质旅游发展为目标,打造以凤凰山景区为龙头的旅游,与铜陵大小经典串珠成链,深入挖掘农耕民俗、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农民就业、农业转型、农产增值、农村致富,并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
(本报记者 李莉/文 刘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