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施医局建筑现貌(摄影:邹本东)
在刘公岛东村东部,有一座临海而居、带有英伦建筑风格的院落。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文化的刘公岛,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院落,百年前,它是英租时期的大英施医局,也是刘公岛近代第一家民用医院。
大英施医局规条
英租期间,威海卫社会事业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变化,但限于以下几种因素制约:一是英国租借威海卫租期的不确定性,外商投资犹豫消极,本地人有了钱多是投在土地上,对工商业缺乏热情;二是交通不便,西邻的烟台早已开埠,并成为重要通商开放口岸,南邻的青岛建有贯通省内铁路,交通更加便捷,尽管威海也有海运,但多被英国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卫的经济、社会事业没有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英国殖民当局在医疗卫生方面设立四处医院,其中有两处设在刘公岛。
英海军医院,在刘公岛原水师学堂内开设,是当时设施最完善、医护人员最齐全的医疗机构,但只为英军和外侨服务,拒收华人。
大英施医局,1903年6月在刘公岛开设,位于刘公岛东村东部,由一名英国医生管理。1915年又进行了改扩建,扩大了医院规模,改善了医疗条件,病床达到12张。
英租时期的大英施医局正面(摄于上世纪20年代)
英租时期的大英施医局旧貌(左上方建筑)
另外两处分别是大英民医院和温泉汤医院。其中,大英民医院于1902年在码头区成立,是1898至1945年期间威海仅有的公办医院,先后称作大英民医院、威海卫公立医院、威海卫新民医院,有医师3名,大小病房40余间,可收住病人60名。病房有英国人和中国人之分,英国人病房设备完善,中国人病房只有土炕,被褥和其它用具均需病人自带,室内脏乱不堪。医术由一名英国医生稍理,一名中国助理医生负责内外各科的诊疗,医疗事故在所难免。温泉汤医院成立于1926年,规模较小,只有一名医生,设备也比较落后。
大英民医院、大英施医局和温泉汤医院均对华人开放,总床位72张,全区人均床位占有率约为万分之四。中英交收威海卫时一起移交威海卫管理公署。中方接手后对医院进行了整合改造,大英民医院更名为威海卫公立医院,大英施医局改为威海卫公立医院分院。
大英施医局现存建筑远眺
1930年,由于刘公岛分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院后有苹果园50多亩,养鸡场1处及商办奶牛场1处,所以被改为天然疗养院。除保留门诊部外,又改造了房屋,添置了家具,营造了花园,加聘了专门的医护人员。次年,病房增加到17间,病床增加到20张。
1933年,刘公岛分院内成立戒烟(鸦片,俗称大烟)所,设有病室12间,可收治烟民20人,病室前设有花园供患者游赏。戒烟所主任医师由公立医院院长兼任,另有医师兼司药1名,他们长期住在这里。当年6月至8月,累计收容烟犯30名。后因海军司令部借住该处为养病所,戒烟所遂移至公立医院总院内。
大英施医局修复前周围环境
大英施医局旧貌
新中国成立后,该处建筑由驻岛海军某部使用。上世纪末由于年久失修,该处建筑处于废弃状态。2013年,刘公岛管委对其实施修复。
大英施医局修复后周围环境
大英施医局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