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之于天台山,犹如灵隐寺之于杭州。来天台山的人,没有不到国清寺的。作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可能还要高于灵隐。李白曾有诗云“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国清寺与南京栖霞寺、济南灵岩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佛教四大丛林)。
来到国清寺,有一个名字会被多次提及,那就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顗(538年-597年),一般人们称他为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弘法的二十多年时间,不但开创了佛教东传后第一个本土化宗派天台宗,并且在天台山创建了12座道场。国清寺就是按照他生前所绘制的一张设计草图建造而成。
国清寺少了塔头的隋塔,经历千年,依旧岿然屹立。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智者大师逝世的一年后,晋王杨广依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的遗愿建造而成——作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原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于是改名“国清寺”至今。这里也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信徒所公认的天台宗祖庭。
国清寺坐落于天台县城以北三公里处,深藏在一片五峰环抱的幽谷之中。现在进入景区已经无需再买门票。从山门进到寺庙,还需要步行十分钟左右。景区内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沿着一条木制栈道漫步,还未见到寺庙,远远的先看到一座黄褐色古塔耸立在半山坡上。
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代,故称“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高近60米,六面九级,砖壁上长满了青苔和荒草,充满沧桑感。隋塔建造别致,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令人感慨古人的智慧。奇怪的是塔顶上缺了塔头,据说是毁于过去的某一场大火。
隋塔下面的主路边,七个小佛塔一字排开,是为供奉“过去七佛”而建。过七佛塔后,便是国清寺第二道山门“寒拾亭”。此亭是以纪念唐时在国清寺隐修的寒山,拾得两位诗僧而命名。佛教信徒认为他们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民间传说则把他俩奉为"和合"二仙,苏州寒山寺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此。
国清寺“七佛塔”,也称迎宾塔,塔身刻有“过去七佛”的名号。
穿过“寒拾亭”之后是“丰干桥”,又一座以国清寺僧人命名的石桥。相传丰干禅师曾经骑虎入寺,风格可见一斑。他和寒山,拾得被奉为“国清三隐”,国清寺西侧有“三贤堂”,就是为纪念他们三人而建。
站在丰干桥上,只见环绕寺院的左右两条溪流,在丰干桥下汇合后南流,形成“双涧回澜”的胜景,这也是著名的“天台八景”之一。此处风景极佳,所以来附近写生的人很多。
丰干桥前后两端分别是写有“隋代古刹”和“教观总持”的两块黄色照壁。前者表述的是国清寺悠远的历史,后者“教观总持”的意思,则不太易懂,指的是佛经教理,要和内观实修相结合,阐述的是天台宗所推崇的修行法门。
此时既已来到寺前,却找不到寺门所在,原来国清寺的寺门是与众不同的。寺院座北向南,但寺门却并非开在常规的朝南位置,而是在壁墙东面转弯处,开有一扇不起眼的小门——这里才是国清寺正门所在。国清寺寺门东开,有说法是因为智者大师的灵塔安放在东边的佛陇山,寺门朝东是为了纪念这位开山祖师。
国清寺的布局讲究低调内敛,又可见匠心独运。比如寺门的处理,既增加了空间上的变化,又给人含蓄幽深的感觉。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隋塔、七佛塔、寒拾亭、丰干桥以及两面照壁、看似依地势高低自然排列,其实都经过精心设计,漫步其间,给人移步换景,悠然自得的禅意。
国清寺门的横匾红底金字写的“国清讲寺”,正是寺院的全名。说明国清寺是以讲经说法,研究教理为特色的大型寺院。古代各地寺院有禅寺、讲寺、律寺之分,不同宗门的寺院有称呼上的区分,而天台山的寺院,基本都为讲寺。
进入寺庙,穿过一条掩映在竹林中的甬道,国清寺各殿显在参天林木之间。土黄色的院墙和翠绿色的植物黄绿相衬,颜色和谐。让人想起古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的意境。寺内光影斑驳,梵音缭绕,人行其间,自然脚步放缓,感受到清凉和自在。
经过多次毁建,现存的国清寺建筑基本维持清雍正时期重建的规模。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开的是天王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两侧还有数十个传统院落。建筑依山就势,往上层层递高。值得一提的是,寺内古廊沿高低错落的贯穿全寺,下雨天走去任何地方都不会被淋到雨,这也是国清寺的一大建筑特色。
作为天台宗祖庭的国清寺,古朴、肃穆、更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弥勒殿前那一对汉白玉石狮,衬托着佛殿的威严。据说这对石狮原本放在故宫,属于国宝,七十年代国清寺重修时,特意从北京选送过来放在这里。
国清寺古色古香的边门,上书“双涧萦流”。
弥勒殿后面的天王殿,在国清寺叫雨花殿。一般的寺院并无此叫法。传说是因为智者大师在天台山讲述《妙法莲华经》,曾感动天神显灵,在大师讲法时天降花雨,故国清寺的天王殿一直被称为“雨花殿”。
来到国清寺的大雄宝殿,只见门楣上的匾额为竖写,而古代民间匾额则一般都为横写,表明国清寺有着皇家寺院的规格和气魄。大雄宝殿内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铜像为明朝所铸,左右两侧分坐的十六罗汉,则是元代楠木雕像,都属于难得一见的文物。
到国清寺朝拜的人没有不去观赏隋梅的。大雄宝殿右侧,有一株千年隋梅。据说此树是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法师亲手栽植,被植物学家考证为中国最古老的几颗梅树之一。传说此树极有灵性,七十年代已经枯死,后经寺僧精心培育,隋梅又从枯死的树干中又抽枝重生,枯木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