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布拉格阳光明媚,轻风吹拂,使人丝毫感觉不到夏天的炎热。在这里,碧绿的树木环抱着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教堂的尖塔和现代化的楼房形成鲜明的对照,新与旧相映成趣。伏尔塔瓦河在阳光下碧波粼粼,像一条色彩协调的飘带装饰着这座历史名城。温和的气候、美丽的景色吸引着千千万万旅游者。在布拉格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府招徕的游客最多,据说每年超过2,000万人次。
总统府座落在市中心伏尔塔瓦左岸的丘陵上,建筑群巍然矗立,居高临下,宛如鹤立鸡群。从城市其他角落翘首眺望,乳黄色的楼房、铁灰色的教堂、淡绿色的钟楼、白色的尖顶,栉比鳞次,层次清晰,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展现在视野之中;如果从总统府鸟瞰全城,就可以把万绿丛中的金色布拉格尽收眼底。
总统府的确切捷语名称叫“城堡”,或“布拉格城堡”,只是因为六十多年来总统办公室一直设在这里,人们才习惯地称它为“总统府”。城堡的建筑群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不断破土兴工,又不断复修扩建,堪称集捷克建筑艺术之大城。反映各个不同时代的罗马式、哥德式、巴洛哥式、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在这里留下深深的痕迹,教堂、王宫、画廊、大厅、喷泉、塑像…浸透着能工巧匠和艺术大师们的无数心血。
关于城堡的起源,缺乏准确的历史记载,人民却赋予它美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捷克部落女首领利布舍公主能未ト先知。一天,她站在伏尔塔瓦河岸的悬崖上,眺望远方的森林,憧憬着民族的未来。她告诉人们,森林中有个会造门坎的人,找到他,就地建造城堡,取名门坎(门坎捷语读音为“布拉格”),让异国国王和将领们在迈进门坎之前,先低头致意。人们果然在森林中发现了造门坎的人,从此大兴土木,城堡便拔地而起。此后城堡成为防御侵略者的坚固要塞和管理国家的首府。十九世纪捷克爱国音乐家斯麦塔纳把这个传说编成歌剧,激励捷克人民反抗异族的入侵。
多少年来,布拉格城堡与捷克民族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捷克盛衰存亡的历史见证。无论捷克民族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呻吟在异族统治之下,它都是统治者的宫廷和政治、宗教中心。在风风雨雨的历史长河中,布拉格城堡闪烁过灿烂的光辉,也经受过屈辱。十四世纪,捷克国王查理四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把帝国朝廷设在布拉格,为捷克公国带来繁荣和富强;十七世纪白山战役后,捷克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藩属,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曾迁都布拉格。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摆脱奥匈帝国的桎梏宣布独立,此后城堡一直是共和国总统府的所在地。
布拉格城堡的建设布局颇象别具一格的深宅大院。以圣维特教堂为核心,风格各异的建筑物沿着四周延伸,把整个大院围得严严实实。总统府前院三面楼房中间,两桅旗杆腾空竖立,每逢外国国家元首来访或者新任大使呈递国书,都在这个广场上检阅仪仗队。北楼里的西班牙大厅金碧辉煌,是举行盛大宴会和总统接见贵宾的地方。南楼上空,一面缀有国徽和红蓝黄图案的方白旗随风飘扬,标志着国家元首身在首都。如果总统出国访问,这面旗帜就从总统府上空暂时消失。
穿过两个门洞,便是总统府的中心大院。一栋楼房的玻璃门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办公室”的字样,显得格外醒目。大院中间,坚石结构的圣维特教堂凌空矗立,巍峨壮观。教堂顶尖拔地97米,教堂长60米,宽12米。教堂大厅结构宏伟,布置独特。教堂里收藏着捷克国王从十四世纪以来沿用的王冠和权杖;陈列着国王的塑像和画像;悬挂着许多油画和木刻画,每幅画都描绘一个有趣的宗教故事。教堂外表布满花纹图案,刻工细腻,精巧玲珑,数不清的石雕人兽,造型美妙,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据记载,圣维特教堂从十世纪开始建设,到本世纪初才最后完成,因而它打上了千年建筑风格的烙印,是整个总统府建筑的精华。
在圣维特教堂和总统办公室之间有一片开阔的广场,南面是十六世纪捷克国王的故宫。这座晚期哥德式建筑今天已经显得陈旧,但从里面的房屋结构和摆设来看,可以想象出当年的豪华和奢侈。弗拉基斯拉夫大厅是王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总统府里最神圣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国王们作出了许多关系民族命运的决策,举行过最隆重的国王加冕典礼,今天共和国总统的选举仪式仍在这里举行。
圣维特教堂东边是圣乔治教堂。这座几经翻修的古老建筑,今天陈列着中世纪至十八世纪捷克民族画家的作品,这些珍品反映了捷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统。从圣乔治教堂往东,游客被带进另一个天地。石块铺路的小巷,两旁的砖瓦房屋,与大院里的教堂和大厦相比,外貌虽然显得简陋,但它却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小金街。传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常常来这里干活,但实际上这是王宫卫队和金银手饰匠的住地。今天,小金街仍然充满生活气息,小巷两旁的矮房变成了酒馆和各种小卖店,游人熙熙攘攘,很多人都喜欢在这复古式的小小闹市里品尝一下佳酿或者选购一两件纪念品。
走出总统府,游客们步入城堡南面的纳瓦列赫花园,这里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环境幽美。在坐椅上小歇,使人心旷神怡。
布拉格城堡虽然经历了千年洗礼,迄今仍然保存得完整无缺,外貌焕然一新。它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重视文物保护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