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师利国
今天天气真好,开车到竹溪汇湾镇梅子村去看看,这里满山的茶叶刚刚露出嫩芽,到处散发着春茶香味,茶园特有的香气,真是让人陶醉,穿梭在茶园丛林中,让人忘记烦恼。如果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采摘了。这里生产绿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有名的梅子贡茶就出在这里。
我注意到,茶园竖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贞富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车间里十分热闹,几位工人师傅正在调式炒茶机械。听师傅讲这台机器六十多万元,是目前功能最齐全的设备,也是最先进的设备。
我问老板:你的投入大呀!
他说:仅机械设备已经投入近三百万。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要抢抓新的机遇,两会政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对返乡创业的支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有投入才有回报,现在不甩开膀子干?还等何时?趁现在年轻搏一搏,这不仅关系到我个人,更重要的是带领乡亲们走共同致富之路。
谈话中,我了解到老板师贞富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更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也是一个吃了很多苦的人。别看他年龄只有四十一岁,人生经历却十分曲折。他15岁辍学出去打工,什么苦活累活脏活他都干过,住过水泥管,睡过马路。后来投奔本家叔叔才有所转变。十几年的打工生涯,他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2015年回家过春节,镇领导通知他参加县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在培训班上,县领导重点讲了鼓励有能力的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听后似乎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下课后他找政府相关部门咨询有关政策,回到家里把自己听到和咨询到以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告诉他的父亲,老父亲也讲了当地优势资源及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心情。
那几天,领导的讲话时刻回响在师贞富耳边,几个晚上睡不着,脑海中全是返乡创业、如何带领父老乡亲走致富之路。他骑着电动车,满山遍野的观察,重新思考家乡的山山水水,回来到底干什么?这是人生的又一次选择,第一次因为年龄小,跟随打工大军去闯市场。这一次可不能盲目行事。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回农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碍面子,认为在外混了这么多年,结果还是回老家,会让人家瞧不起。有的觉得农村发展空间小,城乡差距太大。有的是资金不足限制了发展思维空间。更多的是一时难以找准项目,绊住了返乡创业的脚步。梅子村祖祖辈辈都是种茶为生,这里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种茶。山不高,但变幻莫测的雾,似乎把你带到人间仙境,因雾的原因远望梅子垭山,就像大地上铺了一层薄纱,如梦、如诗、如画,挥不走扯不开斩不断,给梅子垭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为什么不能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茶叶事业?加上父母年龄大了,需要晚辈照顾,长时间在外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回到父母身边,也可以好好敬孝,尽儿子的责任。静静的思考似乎一夜长大,师贞富感觉这是躺在摇钱树上,却每年舍家撇业到千里之外去打工?应借政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为契机,回乡大干一场。经过对茶农的调查研究,他认为农民至所以“抱着金饭碗而不能脱贫”的原因是:管理方式落后,品种更新不及时,投入力度不大,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浪费严重,科技含量差导致好茶低价,农民辛辛苦苦收效差。要想转变落后面貌,必须从经营模式上改进,加大投入力度,向管理要效益,走技术革新之路。思路清晰了,办法有了,说干就干。师贞富通过与县乡镇村协商,进行茶园土地流转,集中成立贞富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对可用的茶园进行科学管理,施肥、剪枝、松土、除虫,对荒山及已经老化的品种,重新育苗栽培,购买新机器设备,建扶贫车间,申请供电供水修路,先后派技术人员到杭州、福建、宜昌考察学习,所有工作人员全是本村农民,他们平时忙自己的事,合作社用人时一叫就来。
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合作社已初具雏形。过去各自为政的小作坊变成了现代化的加工车间,设备有几万元、几十万元不等,所承包的山坡全部种上茶树,施肥运送机械到达所有茶园田间地头。改变过去单一品种,从一年一季产茶,到一年三季产茶,过去农民只收春茶,现在是春茶出精品,夏天产大众茶,出口印度、南非等地,秋天茶做出特色。
现在,贞富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正积极探索红茶制作新工艺及养生保健茶,依托茶园拓展观光旅游新项目,重点从茶园造型上,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力求艺术性;努力打造茶叶技术培训中心,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人才;积极做好茶艺文化推广工作,力求品茶与观茶完美结合; 打造“梅子云 ” 品牌效益,在做大做强做精上下功夫。
身为老板的师贞富,喜欢喝茶,对茶也有一定的研究。 自开始与茶打交道,似乎浮躁的心沉淀了下来,从茶中品出了人生,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 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2021.3.15十堰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