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的第八站,布鞋男团来到了河南登封。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所在地。
敢把自己称为“天地之中”,乍一听会觉得登封人有点狂。
万里走单骑的第八站出发,出发!
但细细了解后会发现,登封人有底气: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都城阳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世界最早的天文台观星台,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砖塔嵩岳寺塔,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少林寺塔林,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中国最早的佛寺法王寺,五岳道教圣地中岳庙………说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一点儿也不夸张。
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地图
当想把登封的八处十一项古建筑申报世界遗产时,河南文物局犯了难,叫什么名字呢?经过一番讨论后,文物局将其称为“古塔群”,最后却被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组织驳了回来,原因是这十一组古建筑中,有些并不是塔。
又经过一番商讨,文物局的工作组成员终于找到了这些古建筑群的内在联系:天地之中的理念。
“这八处十一项文化遗产,文化关联的关键所在就是‘天地之中’的传统宇宙观,在它的影响下,这些建筑才应运而生。这些建筑分为四个类型:圣山崇拜与祭祀类建筑(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天地之中思想启蒙了科学,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建筑观星台、周公测景台是最好历史见证;传播思想类建筑(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嵩岳寺塔),各个年代不同文化主题都会在这儿寻求传播地,兴建寺庙;文化类建筑,嵩阳书院”,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陈爱兰说道。
正因为这些,终于在2010年8月1日,世界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地之中 宅兹中国
登封人流传一句古话:伸手摸住秦砖瓦 脚踢就是汉文化。这儿悠久的历史不言而喻。然而,真正使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渊源的历史,而是其古建筑背后所包含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
周公测影台与观星台
中国的,从先人就开始仰望星空,观测宇宙,形成了朴素宇宙观。中国古人普遍认为地是平的,从地理位置来说,他们认为这是天下的中央,从经济环境来说,这里物产丰富、粮草较多,也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他们在这“天地之中”建造观星台,仰望星空。观星台也概括了古天文学重视中土的观测传统。
早在3000多年,周文王4字,周公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的时候,在登封修建了天文仪器,其作用是测土深、正日影、验四时、求地中,是古时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纪年的仪器。到唐开元11年(公元723年)太史监南宫说仿土圭旧制,换为石圭、石表,这一换就是1250年。
观星台
元朝郭守敬在该测景台北约20米处建造了永久性的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增设了能用来测量月亮位置的“窥几”,当时,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处是其中之一。观星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由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建成,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法《授时历》,它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和现今通行的公历一秒不差,但却早过了公历300余年。
至今仍在沿用的24节气,也是由郭守敬发现的。郭守敬通过横梁和地下的槽子来测试水平,从这头装水,到那头就平了。证明这两点之间(是平行的)。这个横梁有三个铁耙,就是用吊线锤一锤,垂到地上从0开始,郭守敬每天测和记,就是这24个。二十四节气在1281年颁布全国使用。
太室阙
在古代,“阙”和“缺”通用,没有横梁之意,主要建立在墓、庙等前边的一种标志性建筑,是阙后建筑身份地位的象征,分为庙阙、墓阙、城阙、宫阙等。阙出现在西周早期,秦汉时尤为盛行。太室阙出名的原因是它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之前的神道阙,礼制非常高。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太室阙编号是001,是第一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历史类文物。
太室阙上的文字
太室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原初五年(118年),为当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它与少室山前的少室阙、启母庙前的启母阙,合称为汉三阙。
四阿顶
阙一般是对立而建,阙又分单出阙、双出阙、三出阙,这一块是双出阙,又叫字母阙。母阙比子阙要高,高一点是母阙。整个阙顶上边,专业术语叫四阿顶。
中岳庙
中岳庙始建于秦,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由太室庙和中岳庙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见证了“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发展史。在中岳庙中,先是民间祭祀,“天地之中”概念产生,被周公正式确立后,上升到国家祭祀,历史上68位帝王,亲自或派遣使臣完成祭祀。
五岳三山中,嵩山被称为中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嵩山处在正中间,而更是因为三代之后(夏商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在嵩山,是故嵩高为中岳(司马迁语)。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作为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理学的组成部分,儒学中理学的开创地,因公认的天地之中理念而坐落在嵩山地区。嵩阳书院被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另外三大书院为:白鹿洞、应天府、岳麓书院。
少林寺
鲜为人知的是,少林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并不是靠武术,而是靠文化。
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19年,因坐落在少室山下丛林中,而被称为少林寺。它依山傍水,被称赞“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其建筑群包括塔林、初祖庵、常住院。
初祖庵
达摩曾到少林寺中修行,在后山上面壁九年创立了禅宗。为纪念初祖达摩,后世在少林寺后山上修建了初祖庵,又称“达摩面壁庵”。
塔林则是供奉佛舍利,和高僧大德遗骨的地方,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塔林,有“古塔艺术博物馆”之誉。塔林中有唐塔6座,五代塔一座,北宋塔2座,明清塔140多座,元代44座,金朝塔亦为数不少。而塔林中最古老的塔又为法玩禅师塔,从唐到现在,完整表示中国建筑史的发展。
初祖庵
塔林中的每个塔都是当时的古人对建筑、美学、思想、社会等多种认识的产物,是多元时代风格的融合,也是历史的印记。
嵩岳寺
嵩岳寺一共分为3段,最开始是北魏皇室的离宫,后来变成了闲居寺,仁寿元年改名为嵩岳寺,当时规模非常大,是皇家寺院,殿宇1000多间,僧人700多人。但是几经沧桑变迁,几度江山易主,当年殿宇轩昂,如今尽还太虚。所幸古塔犹存。
嵩岳寺塔被称为华夏第一塔,又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塔,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佛塔,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筒体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据说其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
如今的嵩岳寺塔的地宫在1988年被发现,地宫内藏有红砂岩造像,背后刻有“大魏正光4年”,由此断定了整座寺的建造年代,为公元523年。
佛像被盗后留下的痕迹
最精髓的部分是塔的建造结构,外边数了15曾,留了一个四方口,里边是10曾八边形结构,塔壁有缺口,是6尊佛像和1尊未来弥勒佛佛像,可惜均在唐代被盗。
“进了文保门,一辈子文保人”
走在登封的历史建筑群中,总有保护者向世界讲述着这里独特的文化。
亲历了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文化学者阎铁成向观众分享自己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经历,他说,“文物人没有在岗不在岗一说,进了这个门一辈子就都是文物人了。能够在这个岗位上把前人的工作往前推进,就是传承,也是我感觉到最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嵩岳寺塔管理员乔乐鹏潜心11年,默默无闻地守护嵩岳寺塔,用心感受嵩岳寺的鸟叫虫鸣、用眼睛记录的嵩山上的浩瀚星空,续写着千年古塔的故事。原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申颖涛放弃了热爱的文艺事业,从登封豫剧团来到了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起开始从事文保工作,一干就将近40年。每一代文保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向一代代年轻人讲述守望的故事。
十几年,很长,也很短。长就长在它不仅需要一个人的一时兴起,更需要对孤独、孤独,甚至有时被误解的恒久的忍耐;而当一个人只用一颗心去跟这些文物对话的时候,文物会虽非言说却无比震撼的力量,给你它所拥有的时间的馈赠。这时,你才会真的明白,历史面前,人不过白驹过隙,沧海一粟而已。
守护文物,很难,也很简单。成为一名全职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你我来说是困难的。但在旅游参观的时候,不随手乱画,不随手乱扔垃圾,跟文物保持适当距离,不触摸文物,如此举手之劳却是你我对文物最大的保护。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后申遗的保护,需要你我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