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位于元江城南的者嘎山,是玉溪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民间有着“那塔”“古塔”“文笔塔”“铁柱”等别称。
都说元江文化因历史而厚重,白塔因传说而精彩。因此,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来,聆听白塔传说,饱览元江八景之一的“南岗塔影”。
山上的白塔
驱车前往者嘎山,沿途漫山遍野的金光菊让冬日的元江更显温暖。还未到达山脚,便能看到笔直的白塔矗立山顶。
山顶的空地上,几名游人在眺望、拍照,整个山顶瞬间多了几分热闹。抬头仰望,白塔高耸入云,在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洁白无瑕、挺拔秀丽。白塔四周地势低凹,山下是向东奔流的元江,顺江流远眺,微风拂面,元江坝子风光尽收眼底,此情此景让人心旷神怡。
据《元江州志》记载,白塔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另据民间传说,白塔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原为十三级,塔顶有金属塔刹,受雷击坍塌,清初改建为七级。白塔曾于1986年进行过修缮,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成为元江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2001年4月,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因常年雨水侵蚀、风化等缘故,白塔的台明、塔身均出现表面抹灰层脱落、开裂缝、灰缝长满杂草、碎砖散落等不同程度的残损。2018年,元江县文化部门通过聘请专业工程编制单位制作《元江白塔修缮方案》,邀请市级文博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后进行项目申报,对白塔进行了修缮。2019年11月底项目完工。焕然一新的白塔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来,饱览元江八景之一的“南岗塔影”美景。
“白塔”的名称由来
元江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杨威介绍,白塔的建筑风格与中原塔不一样,为砖石结构,方形、多层、实心、密檐,七层仿楼阁式塔,塔基无座,通高19.1米。第一层层高2.92米,逐层递减至第七层仅高1米。每层的各面中间筑“佛龛”一道,塔顶装饰为葫芦状,因塔身外表抹以白灰,故称“白塔”。
当地大多数人都称之为“那塔”,传说为明代元江世袭土知府那氏所建,该山是那氏坟山,故称“那塔”,山也因此得名“那塘(塔)山”。此外,也称“古塔”“文笔塔”,古籍中又有“铁柱”之称。《元江州志》载:“白塔……巍然屹立,似笔插天。因(元江)城形如江水口直出,故建此塔,名曰铁柱孪孤舟,一以培南火星,使文笔堵巨流之义也。”相传,白塔宛若铁柱,似笔插天,又名“文笔塔”,远眺元江,恰如江边一叶孤舟,故曰“铁柱孪孤舟”。
杨威聊起,白塔的名字很多,每个名字都有故事由来。关于白塔的传说也很多,小时候听老辈人讲,白塔为风水塔,用于镇妖。相传古代元江县城又叫萝槃城,萝槃城北面有水流湍急的南溪河、东面有涨落无序的澧社江(即元江)、南面有激流滚滚的清水河。某年,水怪作乱闹洪灾,百姓损失惨重。当地一位风水先生说,如果要保证元江坝子城池安全,就必须在澧社江出水口(今施垤冲下面)的西面山岗上修建一座佛塔,用以镇住澧社江两面的山体,避免江东、江西两面的山体崩塌造成更大的灾难。于是,人们就在县城南部的山岗上修建了这座白塔,才镇住水怪,平息洪涝。
元江文化因历史而厚重,白塔因传说而精彩。一座山,一座塔,民间赋予了那么多的传说,见证着元江数百年风云激荡的历史。而白塔,犹如一位傲然屹立的白发老人,遥望着元江县城,向我们讲述着元江这片热土上发生的历史故事……
来源:玉溪日报 沈杰
编辑:乔韵蓓
审核:方宏卫
责编:黎欣欣
监制:杨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