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胜爱
记忆中的捧捧坳山清水秀,一条弯弯的河流绕村而过,河水清澈,浣衣的妇女蹲在河边石阶上捶洗衣物,捣衣声、戏水声、谈笑声伴随流水悠悠飘向对岸,荡漾晴空。
2019年新春刚过,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湘西,在距离捧捧坳不远的湘西经济开发区上班。同事告诉我,我们公司所在的这片土地,是原长潭村和老营盘村的地域,还有极少一部分属捧捧坳,不过现在已全部建设成工业园。
说到捧捧坳,我尤为亲切,她美丽的样子一直停留在我十来岁时的青春记忆里。看着眼前四通八达的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与我记忆里的印象完全搭不着边。为了确定是否我的印象有误,于是专门抽空去捧捧坳,寻找孩提时代曾拥抱过的那份美丽风景。
走出工业园,迎着夕阳前行,公路右边有一条小河,对岸半山腰是规模宏大的金湘水泥厂,拉着砂石、水泥的大卡车在那座横跨河床的大桥上来回奔跑。再向前不远,又是一座大桥,桥头这侧有一条乡村公路像枝杈分出,迂回从桥下横穿而过,顺着斜坡一路向上延伸到山腰里的村庄。桥头公路两侧是几十栋楼房,楼房外墙是刷得金黄油亮的木板,在夕阳下十分夺目。河流对岸,一片楼房傍山而建,鳞次栉比,美丽壮观。望着眼前的村庄,完全颠覆了我儿时记忆的景象。我只能把眼前所见的山水,不断地与记忆里留存的印象反复进行比对、拼合,慢慢复原,最终确定这里就是捧捧坳。
一样山水,两种画面,令我恍如隔世,感慨万千。新时代新发展,带给了这座古老苗寨新气象新繁荣,捧捧坳已从昔日村姑变成大家闺秀,从毫不起眼的丑小鸭变成了引人注目的白天鹅。
捧捧坳共有两个自然寨,隔河而居,分别叫老寨和新寨。廖姓是捧捧坳老寨的第一大家族,据说最初是从双塘那边搬迁过来的。那时廖姓家族在双塘十分旺盛,人口众多,其中有两兄弟很会做买卖,专门当“牛客”做牛羊生意。当时捧捧坳一带还荒无人烟,有一次,兄弟俩赶着新买来的牛从西门口村顺河下行,一共拐了九道河湾,来到捧捧坳时突然视野开阔,两人仔细打量眼前这片山沟,看见在如今新寨的背后有一道山岭,像长龙般一直延伸到几十里后的坪云、关侯一带,新寨所在位置就是龙背,是旺族旺孙的风水宝地。在龙背一侧是悬崖,崖下有一个溶洞,看上去就像张开巨口的蛤蟆,俗语说“蛤蟆一张嘴,家财万贯到肚里”,兄弟俩又游到河对岸,看到这边山势如“人”字型屹立,古语常说“人”山旺财,二人喜出望外,回到双塘后携妻带子,迁来捧捧坳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形成了现在的老寨。
新寨的由来同样具有传奇色彩。话说老寨廖家“牛客”兄弟生意越来越大,扩展到了沅陵县。当时兵荒马乱,许多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争,纷纷逃难来湘西。其中有一家姓赵的,逃到湘西时只剩下一个小孩。小孩成了乞丐,沿路乞讨,晕倒路边,恰巧遇到廖家兄弟路过,救醒他后带回捧捧坳,让他帮工放牛。
后来,赵姓小孩长大成人,廖家长辈为他操办婚事,成家立业。从此赵氏一族如雨后春笋,繁衍茂盛,老寨很快不够居住。于是赵家后人与廖家长辈共同协商,说老寨地势有限,请让赵家人搬到河对岸居住。廖家自然答应,新寨就是从那时候形成的。
目前,捧捧坳赵姓比廖姓人口更多。现在的新寨户数有一百五六十户,而老寨这边只有三四十户。由于赵姓是廖姓解救收养,便一直认廖姓为长辈,相互称兄道弟,赵廖为一家不能通婚。
除了廖、赵两大家族,捧捧坳还有龙、吴、麻、石、姚、婉等姓,主要是“本地媳妇外地郎”构成的,也有是为躲避匪乱从附近搬迁来的。像姚姓、婉姓就来自上游的西门口村,吴姓来自山那边的三岔坪,先祖是因为娶了个廖家姑娘上门的。现在的捧捧坳虽然有不少杂姓,但彼此间互敬互助,村民和谐友爱,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全寨人都会抢着来帮忙。这个团结和谐的古老苗寨,正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来源:团结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hynet0743@foxmail.com
监制/角角
责编/麻麻
编辑/王向远 李艾家
审核/尚欣 黄沙沙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