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下飞机的那刻,感觉整个城市都是潮湿的,司机抱怨到“都下了三天雨!”,对他们而言,连续下雨的日子是很少出现的。这里几乎每一日都是晴天,偶尔伴随阵雨,阳光非常充足。
这里没有想象得那么热,它不是泰国,它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和晚上差不多就是春秋的感觉,二十度左右。中午出太阳后,气温会飙升到三十度。虽然谈不上多热,但紫外线依旧是强的。
来云南,我几乎没有一次是不晒伤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每十一月后,雨季停了,水灯节开始了,西双版纳就迎来了度假的黄金时间。这个城市非常热闹,出租车司机说,傣族的人一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过节。
时光在这里,会变得缓慢,甚至到了下午的时候,你都想在公园的草地上靠着睡一会觉。
潮湿的城,热闹的城
西双版纳有一市两县,
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
。而游客大多都待在景洪市。外围的街区像是中国的小城,整个城市只有一家星巴克。
而热闹的告庄,曼听公园,总佛寺等地,则充满了浓浓的异域风情。
一条澜沧江,将西双版纳,泰国,缅甸都连在了一起,它们有相通的文化。过去泰国清迈城、中国景洪城(属西双版纳州),还有缅甸的景栋城曾经都是
兰纳王国
的城市。
七前的生日,我是和闺蜜菜菜去的清迈,而七后,也是和菜菜去的西双版纳。第一晚我们就去了告庄的夜市,逛着逛着总觉得像是回到了清迈。
这里有东南亚最大的夜市,虽说是为了吸引游客慢慢发展起来的,夜宵摊的价格一定是偏贵的。但这里却足够热闹,入夜后,星星点点的灯光,连着水上市集,十分好看。住在版纳,每天都可以来逛夜市,这也是极其欢乐的。
在这里,仿佛夜晚是不会过去的,一直到十二点,到生日的那刻,摊主们都没有收摊。
在西双版纳我住了有五天,两晚在洲际,两晚在融创文华。我们没有跑太多的景点,只选择了菜菜同学喜欢的植物园以及市区的总佛寺。
中间还花了一天的时间,去了勐海,跟着范姐姐上茶山逛了逛。
云南的古茶树,和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茶树都不一样,它不是矮矮圆圆的一株,它是真的像雨林的大树一般充满生命力,充满野的。它没有很规则的生长,通常都是长在野外的坡地上。
我们没有进入真正的原始森林里,而对于茶人而言,他们就是生长在大山,父母教给他们的,是在森林里生存的本领。
关于森林探险的故事,他们能讲很久,讲到蚂蝗的时候,我们都瑟瑟发抖。而在勐海的村寨里,以前看到野生大象也不稀奇,大象还会去人家里找东西吃。
奇妙的傣餐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吃带来新奇感会消除身体的疲惫。
傣餐,是很奇妙的,过去我没有吃傣餐的体验。来到这后,觉得这里的餐就像这座城一样,吃得很野。
雨林的做菜法则,就是就地取材。
竹子,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傣族的村寨随处翠竹掩映,被一丛丛高大的竹林包围,道旁、山坡、河道到处都有茂密的竹丛生长,竹与傣家人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用竹建楼,做竹囤粮,用竹扁担、竹篱、竹桌、竹凳、竹床、竹碗、竹筷、做竹筏……
我们坐的桌子,都是偏矮一些的,椅子也是藤编的。
竹子还被傣家人当作锅来使用
,砍一手臂粗细的几节竹筒,其中以一种香竹最佳,留一个节为锅底,另一节砍开即为锅口,用竹筒烹调出美味的食物,这种烹饪方法,可以称为“竹烹”。
泰国的竹筒饭
傣族的竹筒饭
傣族传统烹饪方法有烧、煮、蒸、舂、腌、剁几种,后来接受了汉族炒、炸等烹饪方法。来到夜宵摊,最常见到的就是舂鸡脚,这和清迈的青木瓜沙拉也很像。
来西双版纳的第一顿晚餐,我们九点才吃,餐厅却还都开着。这里点单率最高的是傣味手抓饭,最底层铺上洗干净的芭蕉叶,中间放上大米饭和紫米饭,周围一圈摆满了各色菜品。
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类、水产食品为主。这么一大份两人吃,总共才六十多元。中间菠萝装的糯米尤为好吃。
吃的时候,用手直接抓取就可以了,想吃什么吃什么,非常方便。
我们吃的算是简餐,再豪华一些的还有孔雀宴,那个适合人多来吃。
孔雀宴是由包烧芭蕉花、油炸南瓜花、手撕干巴、烤五花肉、香茅草烤肉、炝牛皮、菜花喃咪、还有由小玉米、水芹菜、苦笋、野生小苦瓜等特色菜肴来组成的特别的拼盘。
不是真的要吃孔雀。
而里面有很多傣族的特色做法,比如拼盘里的
包烧
。
包烧是傣族一种特殊的烹制食品的方法,不用传统的锅具,而是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者木冬叶)为烹饪工具,把食物用叶子包裹,以火塘为热源,将食物烧熟。
傣族人在厨房里总是会用到
芭蕉叶
,所以一大清早大家都会从房前屋后摘一大摞回来,顺着中间的叶脉撕成对称的两片,叠放整齐。傣族人只用芭蕉叶,尽管香蕉叶也有类似厚韧的质感,但用它加热后只会让食物变黑。
这里的包烧是最原始的烹调方式,就是把食物用芭蕉叶裹好后架在火上烤。
包烧可以用来加工蔬菜,水鲜,肉食等等,味道鲜纯,香中带微辣,十分开胃,也很有乡野特色。对于傣族人而已,万物皆可包烧。
新鲜的瓜果蔬菜加以青椒,鲜姜,蒜瓣,芫荽等配料,用叶子包裹严实,烧制而成后,入味且带有民族风味;罗非鱼、虾子、牛肉、猪脸都可以烧,吃起来,鲜,淳,香,辣,口感十分丰富。
除了包烧外,还有包蒸,原理也差不多,最经典的包蒸菜当属包蒸腌酸鱼。
而在野外,他们吃得更野一些,生活在雨林,当地人特别会就地取材。他们不仅会用竹子,还会用芭蕉。芭蕉平整而又宽大,巨大的叶片不仅可以用来当餐布,用它来闷盖儿,真是绝妙而又自然的利用。
在雨林的溪中抓鱼,将鱼肉切下,放入竹筒,投入炊火之间,地上掉落的五桠果的果壳也可以拿来提鲜。
西双版纳的雨林里,还有菌子,各类野果,都可以用来做菜。
我们逛了三天夜市,发现夜市摊里比例最高的就是烧烤摊,版纳人真的爱吃烧烤,经常因为半夜吃烧烤,而起不来上班。这里的烧烤也很有趣,傣族人的烧烤,烧和烤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里的烧烤,应该算是炭烤。而烧,指的是包烧。
与包烧和包蒸比,炭烤更显示了版纳人在雨林中生存的奔放。
其中烧烤摊最有代表的是香茅草烤鱼。
傣族人最爱用澜沧江里的罗非鱼制作烤鱼,洗净后从背部劈成两半,使鱼肉能够平整地摊开,在鱼肉上刷足由小米椒、大芫荽、小芫荽、荆芥、野花椒和葱、蒜、盐巴舂成的酱料,刷完之后再把酱料填满鱼肚子,最后把香茅草绾个结放在上面,把鱼尾巴叠过来,包裹住佐料,插进竹棍子中间固定好。
傣味炭烤的灵魂,是独特香味的香茅草。
香茅草盛产于版纳地区,带有一股奇特的香味,是傣家人最爱的调味料,甚至会将香茅草烤干了泡水成为一种饮料。
食材其实大同小异,烤罗非鱼、烤整鸡、烤猪瘦肉、烤猪五花,还有猪肝、猪胰腺、猪粉肠等内脏都不算陌生,但有香茅草和其他香料的加持,那就是傣味炭烤了。
傣族人的蘸料也是不同的,傣餐里,有一种用番茄做的蘸料。
将四五个番茄串成一串,放到烤架上烤至外焦里嫩,再将其捣碎,加盐与青辣椒、大蒜、芜荽混合,番茄就变成了一种叫“喃咪”的蘸水。
这种番茄做蘸水的做法,搭配蔬菜,在全国应该也就傣族人这么做了。
在范姐姐的茶山里,我们还挺幸运的吃到了当地人的日常家宴。
因为这里湿气重,
傣味多是重酸重辣
。中间的那锅,是鸡汤。他们说,勐海茶山上的鸡,都是小飞鸡,个头不大,肉质结实,每天都自由自在地飞。
而看过来,这一桌几乎每道菜都是辣的,不少还带着酸的口感。
傣味的酸,酸得爽口。如酸扒菜、酸腌笋、酸腌鱼、酸肉、酸木瓜煮牛肉、酸笋煮鸡、酸帕贡菜、碎汁腌菜等等都是傣味中富有特色的酸菜系列。
这桌里,我最喜欢的佛手瓜炖排骨,那个瓜的口感太像水果,入口就是甜而糯,吃下去特别有幸福感。
最后,想说西双版纳虽然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它依旧有它独特的原生态的美,我们需要多花一些,多深处自然之中。希望下一次有机会,能跟着朋友一起去雨林里看看。
当你置身于雨林时,你会明白属于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