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北部地区有很多的民间家谱、刻在石碑上的文词都有文字记载;在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例如:宝丰县志、温县志、丹凤县志、宁阳县志、山阳县志、商南县志等也有相关记载,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密集移民。
到现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方依然广为流传这样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几百年来这首民谣在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世世代代相传,众所周知。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一处旅游景点: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属于全世界都知道的明朝迁民遗址;是很多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明朝初年因为连续数年的战争,造成每个地方的人口多少不一。
新的国家政体的统治体制建立以后,就把人口多的地区迁移到人口少的地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来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有很多的历史事迹在这里发生,自从北宋被金国灭了以后,黄河中下游天灾不断,导致很多地方无人居住。
元朝统治时期更加深了这种情况,草根皇帝朱元璋虽然消灭元朝建立明朝,但是战争带来的却是多数平民百姓的丧命。每个地区的村落遭到了破坏,战争的严重地区荒无人烟、田地荒废。明朝建立以后,主要任务就是转移老百姓,农耕开荒。
明朝时期像人口大省河南也没有超过一百九十多万人口,《明太祖实录》详细记载了:战乱以后,黄河中下游荒无人烟,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每个地区因为战乱,引起人口猛减,田地长满了野草。
但是整个山西却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山西还五谷丰登,各地难民都开始涌入山西。根据史料记载:山西南部人口最多的地区要数洪洞县,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把人口最多的洪洞县当作首选,把洪洞县的老百姓转移到了人口比较少的中原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这五十年的时间,就实行了8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波及地区有十八个省。从洪洞县大槐树迁徙的老百姓就有812个姓氏,那个时候明朝明文规定:一家四口留一个,六口留两个,八口留三个。
很多老百姓不愿意远离自己的家乡,有的人就会采取半路偷偷地跑回来。如果被官府抓住,就会被衙门狠狠地折磨。当年从大槐树下搬走的老百姓,生前都会告诉自己的子孙:如果那天不知道家长在哪里,先找到家乡的大槐树,自然会找到自己的老家。
距离大迁徙已经过去七百多年了,当年从这棵大槐树搬走的老百姓,早已在我国的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甚至全世界安家落户。但是他们从来没有遗忘自己的家乡,从来没有忘记这颗大槐树。
本文参考:《大槐树移民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