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饭店,这座如今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繁华地段的花园式饭店,是上海人家喻户晓的老牌饭店。
而它却是被誉为“中国的阿信”的奇女子董竹君一手创办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国流传至今的古话,它的精神也始终被世世颂咏,代代相承。
这句话也同样跟随着董竹君走完她97年的人生,因一次因缘际会下得到的帮助,董竹君便把这份恩情铭记于心,且这一记就是一辈子。
李崇高作为董竹君的贵人,资助她开办了锦江饭店,让董竹君在而立之年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她用她的后半生竭尽所能的报答着有恩于她的李崇高,即使在早已资债相抵后,依然视他为自己贵人,这份忠,让人感动,可却不想她的晚年也却因为李崇高吃尽了苦头。
走投无路 临门识义
董竹君,这名出生于清末年间的女子,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民窟里,父亲以拉黄包车为生,母亲勤俭持家,但因生活困苦,整日叫苦连天。
即使如此,父母还是凭借着一己之力把董竹君送去了私塾念书。
可好景不长,由于父亲患病,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迫于无奈之下,其父只能在董竹君12岁时押给了青楼做三年的“清倌人”,卖艺不卖身。
而就在这妓院里,董竹君认识了她的丈夫夏之时,一名革命党人,也就是在夏之时的帮助下,董竹君逃出了桎梏了她两年的妓院,并和夏之时结婚。
两人随后共赴日本,在那里,董竹君入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在董竹君15岁时,夏之时奉命回了四川,随后的两年间,她完成了在东京的学业,原想在自己17岁毕业后前往巴黎留学,但不愿夫妻长久分别的夏之时执意要她返回四川合江。
可过上夫妻二人生活的董竹君并不快乐,由于夏家的封闭与落后,让读过书留过洋见过世面的董竹君感到无比窒息和压抑。两人的思想和步调完全不一致。
当时,董竹君的大女儿因为出麻疹,董竹君特意腾出了一间房,40多日日夜看护,直到大女儿完全康复,可是对于董竹君的做法,夏之时却很不高兴,在他的封建思想中始终认为,不该为一个女孩子的病而做到这般地步。
就在这一桩桩的家庭小事中,思想开明的董竹君和封闭的夏之时积怨了众多矛盾,两人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孩子的教育,夏之时认为女孩子无需多读书,而这遭到了从小便接受良好教育的董竹君的强烈反对。
最终,在1929年,董竹君带着四个孩子毅然离开了四川,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母女五人租住在一间小屋内,当时没有收入的董竹君靠着典当维持生计,但即使如此,对于女儿们的教育问题,她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
在一次鲁迅先生的学校演讲中,董竹君明知四个女儿听不懂,但依然带着她们前去听课,她希望她们能在这样的书香环境下得到熏陶。
而也就在这段她租住上海最为困顿的时候,她结识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贵人,李崇高。
李崇高只是一名普通的革命者,在四川的时候,他听说了同为革命者的夏之时的妻子董竹君离家出走,随后在他来到上海期间,就想前去拜访一下。
可进门后,李崇高却看到了家徒四壁,生活困窘的母女五人,出于同情,他决定资助董竹君2000大洋。
这对当时父亲离世、贫困潦倒的董竹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但谨慎的董竹君最初并没有接受仅一面之缘的李崇高的好意。
对于当时的她来说,2000大洋确实能救她于水火之中,但见过世面的董竹君也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道理。
而让董竹君真正决定收下李崇高这份价值不菲的心意是因为他再次登门拜访时说的一句话:“这笔钱我是借于你,既然是借就不要有心里负担,相信你可以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
这一次,董竹君没再推脱,因为在她心里,已经有一个想法悄然而生。
她想开一家饭店,这对于之前靠典当办过纱管厂的董竹君来说并不是难事,她在经商方面有自己的想法。
1935年,她靠着李崇高这笔2000大洋的资助开设了“锦江小餐”,也就是现在的“锦江饭店”。
而立之年,命运反转
开设“锦江小餐”的董竹君,此时正好35岁。而李崇高对于她的帮助并非只是钱财方面,在人力方面,他也给她提供了帮助。
他将两名他在四川的学生安排进了锦江小餐,以帮助刚开启饭店的董竹君。
这两名学生就是董竹君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及的刘伯吾和温子研。
对于这两人,董竹君把他们安排在了关键重要的岗位上,刘伯吴负责出纳,温子研负责采购。
而此时的李崇高因为自己的革命事业去了日本。
董竹君的锦江小厨,因为其菜肴美味,渐渐地,在当时的上海滩有了一席之地。
各界人士呼朋唤友,纷至沓来,吃过锦江小厨的客人都对它的菜赞不绝口,一时之间,楼上楼下竟人满为患。
就在董竹君因为这一次成功的经商而彻底翻身日渐向好的时候,东渡日本的李崇高的命运却开始走下坡路。
由于朋友背叛,李崇高人财两空,而同时,因为政治因素,他的安全在日本也受到了威胁。无奈之下,李崇高只得求助于彼时因锦江小厨已声名鹊起的董竹君。
董竹君没有忘记李崇高当时的滴水之恩,毫不犹豫的把钱汇给了他,不仅偿还了李崇高的2000大洋,更在之后一直负担着李崇高在上海的生活。
在上海呆了一年的李崇高想再次回到四川寻找机会,可却不知,这一别竟成了他和董竹君的永别。
东郭与狼 太过善良 适得其反
董竹君对待刘伯吾和温子研就如对待自己的亲骨肉一样。
在刘伯吾生病住院期间,董竹君即使再忙于餐厅,每天还是会抽出时间去看望他,在刘的老家来信告之即将断炊时,她毫不犹豫的出钱让其置地购田,并在他之后结婚时,她还拿出20两黄金为他交付房钱。
而对于温子研,董竹君也是掏心掏肺的对待,在他想要离开餐馆开设舞厅时,她给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助款项。
即使在之后,因为温自己的原因和人起了官司,也是董竹君请律师予以解决。
董竹君对于李崇高留给自己的这两名学生,她无意求回报,可没想到,最后换来的却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年逾半百的董竹君在温子研因肺病去世后,收到了来自法院的传票,而原告竟是刘伯吾和温子研的妻子。
他们状告的理由是:董竹君谋财害命温子研。
对于这一理由,董竹君在几十年后书写的回忆录里称作为“百思不解的诬告”,直到那时,她都没有想明白为何她一直以来以善待之的两人到最后反倒会状告于她。
为了解决这桩官司,董竹君四处奔波,搜集证据,让当时已不再年轻的她心力交瘁,吃尽苦头。
可即使这样被对待,在刘伯吾1985年过世时,已85岁的董竹君还是差人发了吊唁的电报。
小结:
钱财可抵,情意难消,即使还清了李崇高当时的钱财救助,但让董竹君一直铭记于心的却是这份雪中送炭下的情意,并为了这份难能可贵的心意用自己的一生报答着李崇高,连带着还把这份恩情移到了他的两名学生身上。
董竹君对于李崇高的“忠”源于她的饮水思源,莫忘师恩,即使在被人污蔑以后,她依然以德报怨。
但自古以来也有一句话“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感恩图报、乐施好善应该有所设限,过分善良不仅没把自己的善意传送出去,或许还会适得其反。